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罗志田《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151-167 提要: 北伐前后史学研究中曾出现“史料的广泛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这两种倾向并存的诡论现象, 本文即以这一长期为学界忽视的现象为中心,探索当时新旧史学见解歧异之所在, 特别注意考察这一现象与疑古倾向、“二重证据法”的关联。当时新派学者刻意扬弃正统而注重异端,形成一种从边缘重写历史的倾向; 他们为进入世界学术之林(即“预流”) 并与西方争胜, 而更多关注西方汉学家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材料;这些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学者的史料观, 既极大地扩充了史料, 也导致轻视常见文献的取向, 影响相当广远。 关键词: 新史学 史料扩充 二重证据法 新旧史料观 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