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士大约三十二、三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秀,肤色白皙,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镜,一幅女学者的幽雅风度。朱女士说她的双眼从孩提时代就不好,总有火辣辣的感觉,时时隐隐作痛。为了这双眼睛,父母亲不知操了多少心,花了数不清的钱,但都没有疗效。后来,她到美国求学期间也四处求医,仍然没有办法治愈。朱女士向师父讲述了自己眼睛的情况后,师父微闭双目,少倾,讲述了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有趣故事。师父问:“你们知道传说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吧?”我们回答说:“知道,小孩子时就看过这出戏,以后还看过电影。”师父说:“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出编造的神话故事,其实历史上真有其事。一些动物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会出现所谓的神通,这并不希奇。白蛇化现成白娘子,是因为她修炼过程中不能断除淫欲,误入岐途,执意想追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但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不允许这种人畜交媾的乱伦行为的。即使是文明高度进...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释上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唯识典籍中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首先讨论了阿赖耶识的来源,指出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思想是直接依据大乘经教建立,批驳近现代学界出现的阿赖耶识演化论,说明了声闻教法中的轮回识体与阿赖耶识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其次,选取了唯识学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论典中关于论证阿赖耶识存在的内容,参照古德注疏及现代人的研究成果,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人们了解唯识典籍对于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提供了系统而又完整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三部论典关于阿赖耶识论证内容的比较,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异同。笔者以为唯识典籍对于阿赖耶识的论证,是随着唯识学弘扬的需要逐步完善起来的。其论证的内容及方式既有前后继承关系,又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讲于台北市一、人生的理念 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 收获必先耕耘, 成功须靠努力; 付出才能获得, 贡献方受尊重。 如果是反其道而行: 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 不努力,偏想成功; 不付出,硬要获得, 没有贡献,却冀望被尊重。 这样子的话,就会天下大乱了。 在今天世风日下的芸芸众生中,能够符合上述理性认知的固然很多,然而悖逆常情、常理的人却亦不少。 尽管人们自诩为万物之灵,但在所有众生之中,就上述认知而言,人并非是顶杰出的,这主要因素即在于人的根性和素质的参差不齐。比如和人们很亲近的狗,它的忠实和不嫌弃主人家贫的美德,是很多人所不及的。狗的发情一年也才只一次,可是就习于放纵本能的人而言,岂只是日日发情,简直是时时都会发情。只要是有根、尘相对的机会,就不会停止自我埋葬的勾当!...
俱舍論疏卷第一沙門法寶撰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初轉法輪時。二學行次第。三教起因緣。四部執先後。五依文解釋。一會初轉法輪時者。於中有四。一定成道日。二定轉法輪日。三述中間事別。四會說不同。一定成道日者。依長阿含經第四云。八日如來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次文云。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又灌佛經云。佛告諸天人。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家。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成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而般涅槃。諸經八日皆同。說月有異。唯二四別。不言餘月。准上二說。說雖有異。成道月日即是同也。所以得知。略有二理。一以立正異故。婆羅門國以建子立正。此方先時以建寅立正。建子四月。即建寅二月。故存梵本者而言四月。依此方者。即云二月。根本一也。二准智論及婆沙計。梵王請前五十七日。四月調根兼觀機等總有六月。即是二月八日成道。至八月...
一、授居家二众三皈仪规 (一)请师 一、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二、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三、转身再对面立。 四、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法师。 五、法师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六、法师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二)礼佛(举香赞)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求受皈依 夫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今居士等人,身处世俗,念欲皈真,理须求请明师,乞受净法。我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等作三皈本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即各称自己法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各位牺牲假日来参加聚会,非常难能可贵。我想各位都希望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也都希望活得潇洒、自在、安祥。一、什么是修行? 提起修行,很多人都存有一份神秘感,认为此事不同凡响,是摆脱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行为;实际上,修行是非常普通、非常平常的事。 什么是修行?修行只不过是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而已。因为我们想错了会招来烦恼,做错了会制造罪恶;一个活在烦恼、罪恶中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就形同是一种煎熬、惩罚,这样活下去,岂不很苦?因此,才要修正想念行为,以去除烦恼与痛苦。 我们修行的目的,基本上不过是让自己活得潇洒、活得安心、活得自在;而在生活当中,摆脱多余的无奈,过“理得而后心安”的生活,如此而已!但是很多修行人,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修到老、到死,都没有修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是业障深重,有人说是根器不好……其实,...
Dhammapada 「法句」( dharma pada ),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a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a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薄 伽 梵 歌《摩诃婆罗多》之《毗湿摩篇》作者:毗耶娑(古印度)翻译:黄宝生 说明,从《摩诃婆罗多》的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章,共十八章,七百颂,称为薄伽梵歌。薄伽梵为对黑天的尊称,意谓尊者或者世尊。 《摩诃婆罗多》主要是讲述古代印度俱卢族和般度族在俱卢之野发生的一场大战,他们原本是堂兄弟,但为了王国的统治权而战斗。传说毗耶娑是渔家女贞信嫁给俱卢之子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一直在森林中修炼苦行,贞信与福身王生育的两个儿子花钏和奇武都没有后裔,于是贞信找来毗耶娑,让他与奇武的两位遗孀行房,生了两个儿子持国和般度,持国生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五子,分别为贡蒂所生的坚战、怖军、阿周那和玛德利生的孪生子无种和偕天。因为持国生来眼盲,般度继承王位,般度早逝,持国接掌王国,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继承人,但难敌使出阴谋夺权,经过许多年的纠纷,双方最终在俱卢之野血刃相见。...
徐文明 内容提要本文列述了诸家关于慈恩宗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指出慈恩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所代表的纯粹的发达的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着尖锐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慈恩宗的很快衰落反映了中国文化强烈的排他性,而本土化的佛教的盛行和对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屈从使得佛教的真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歪曲和遮蔽,也使伪经伪论流毒千载。佛教在今天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正本清源,在返本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消除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污染,恢复和弘扬正法。如今政治清明,儒家也丧失了主流意识的地位,不再有可能借助政治手段打击佛教,因此没有必要回避佛教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矛盾,而是要将佛教的真精神发扬光大,使之化导世俗(而不是随顺世俗)、提高世俗的重要力量,成为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之一。...
佛性论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今欲令其发心。舍下劣意故。说众生悉有佛性。二为离高慢心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者。若人有此慢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等。由无明起业。由业起果报。如此三种。无实根本。所执...
法尊法师译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萨罗哈大师造);二朵哈藏论(玛尔巴大师造)三朵哈藏论(谛洛巴大师造)四朵哈藏论(哥罗阿 黎造)五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萨罗哈大师造)六大印教授又名大印金刚颂二十八(谛洛巴大师造)七略明正见论(那诺巴大师造)八大印异文(。。。)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 萨罗哈造(法尊法师译)目录根***如何住-由迷故颠倒-应如何通达道***A见-辩见明了之相-明无改变道***B修-明无可修-不离无修即胜修明解三轮之识其本性即大印道道***C行-行无定方-行不被缘染由离执著悲心而行利他事果***决定无果可得-欲得即颠倒都无所得乃名得金刚持果敬礼圣金刚空行母!敬礼大乐俱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