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为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众多难以割舍之人、财、物,只为以此而寻觅佛法。 久远之前当如来未出世时,释迦牟尼佛那时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当时他精通一切学问,行为亦调柔寂静,不但烦恼微少,心与行为都清净无染。 他为寻觅大乘经典已四下打探过很多时日,但却连大乘名称都未曾发现、听闻。其后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丰饶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过虽苦行多年,因无如来出世故而始终无从听闻大乘教义,他只能独自苦苦寻觅、默默等待。 帝释天与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颂方式宣说了人间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况。有太子断言说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获帝释天等天界果位。不过有位天子仙人却批驳道:“此人苦行根本不为获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众生,故而才会不顾惜自己身体与一切财富而精进苦行,他唯一目的即为誓得无上圆满佛果。”帝释天此时则以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之语气说道:“按你所...
——回答王颀颀同志的来信 王颀颀同志:您的信件我已拜读,拙著《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承蒙惠顾,不胜荣幸。 对您提出的问题,我已作了认真的琢磨研究。尽管您的信,语气措词像兴师问罪,不像学术讨论,我本可以一笑置之,但那样做,一来会变成对一个三宝弟子的不尊重,二来反而使您觉得您言之有理,使我变得口若寒蝉了,因而进一步增长您的傲慢,使你固执己见,不求进步,所谓“三宝弟子”徒有其名而离佛陀教义越来越远。 我怎能让一位与我通信切磋的佛门弟子,被邪见困扰而见死不救呢?经再三考虑,还是牺牲一点时间,对您的问难作出解答为好。 您的信中所提到的“本宗”、“他宗”禅宗、唯识以及对于讲经说法的态度问题的批评等就按您零乱的行文次序,逐条进行解答。为了使别人看得清楚,易于分辨,将您的信件一字不漏地逐段抄录附在下面。...
後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独孤求败输入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忄乔]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
阿姜查将戒视为心的大守护者,并鼓励所有认真追求快乐与光明人生的人,都要用心持戒无论是在家众的五戒,或出家众的八戒、十戒与具足戒。戒律,即善的行为与话语,能直接让心与法一致,成为定、慧与解脱的基础。 内在的正见必然导致外在的持戒,反之亦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若了解因果,明白渴爱与痛苦的关系,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更加调和与自制。同样,若我们的言行是恭敬、诚实与仁慈的,就能创造出内在平静的因,如此将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控制心的法则与它的运作,而正见也将更容易生起。 阿姜查经常提起的这层关系有个特别的结果,就如他在《世俗与解脱》中所说,一方面既洞见一切世间法(例如金钱、修道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空性,一方面又完全尊重它们。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不过他了解,中道是解答这类难题的同义词。若执著世间法,就会被它们压迫与限制;而若想要对抗或否定它们,将会发现自己陷于失落、冲突与迷...
阿姜 查 著 (公元1918~1992年) 阿姜 查在世时,他经常会告诉弟子 们: ……长久以来,你们是那么的平静安详,而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后,单纯地遵照 我的教导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们的面前一样! ·目 录· 前言(2) 译者的话(4) 阿姜 查(6) 真正的给予(11) 以法为赠礼(15) 法性(25) 法的语言(37) 与法同住世间(39) 心的训练(47) 汤锅里的汤杓子(64) 教说片断(68) 现在就做!(80) ·前 言· 这是由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 查系列二。第一集《我们真正的归宿》大概介绍了阿姜 查的教导风格,而此次的主题将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True Giving)”、“汤锅里的汤杓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与法同住世间(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南半岛,久已习惯了黑暗海洋的中国海盗云集到越南阮氏西山政权麾下,摇身一变成为越南“海军”。大清朝并没有将势力强大、不怕牺牲的大清海盗们利用起来,作为开拓万里波涛的先驱,反而是越南人利用了这些对官方的认可有着强烈饥渴的海盗。大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深秋,中越边境,镇南关。旌旗猎猎、画角阵阵,铠甲鲜明的大队清军在两广总督孙士毅率领下,挥军安南(越南)。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应藩属国安南流亡国王、黎朝末代皇帝愍帝黎维祁之请,前往镇压“反叛”,期望恢复被西山军推翻的黎氏政权。与此同时,更早前被西山军赶下了大海的南方另一割据势力阮王阮福映,也在泰国人和法国人的共同武装下卷土重来。狭小的越南半岛上,“三国演义”从本土版升级为国际版。(后文中南方阮氏称南越政权或南军,西山阮氏称西山政权或西山军,以示区分。)...
2006-09-19 13:40:25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 醒来,快起来,接近伟大的导师,才察觉道途的艰辛,其中的叉路,宛如剃刀边线。 ——《羯陀奥义书》第三章 我第一次见到克里希那穆提是在1948年的1月,我当时32岁。1937年我和玛摩汉·贾亚卡结婚,后来到孟买定居,我唯一的女儿拉迪卡一年以后诞生。印度已经独立5个月了,我们的未来有着十分美好的远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政坛。那时曾经参与独立运动的男女,大多投入了圣雄甘地发起的社会建设。它涵盖了国家建设的每一个层面,尤其重要的是乡村的建设工作。从1941年起,凡是有关乡村妇女的福利、产业合作社及家庭工业的组织事务,我都积极地参与。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艰难而又严格的开端。...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唐 六祖惠能大师 口诀 丞相张无尽居士 释题 《金刚经六祖口诀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
攝論章卷第一在四能莊嚴出世間法。五以出世法故最□□□□□□□□□□□□□□□□□□能益物者。三種境界是無上福田有心歸仰起□□□意□□□□□□行住於一地乃至十地得無上菩提。天魔外道師及弟子違陀等經□□□□□無此利。譬如意寶珠能令災□不起生利無窮。為物所珍故名為□□□□□用故舉事況法。三皆名寶。第二得名者。依雜心佛就用法者□□□□□□者就義得名。依成實大乘佛一種就實德受名。餘者同。第□□□□□□就三種定體。一名字。二別體。三一體。名字三寶體者。土木金銅□□□□□□經卷此二依雜心用別名色法為體。依成實用假名色為性。凡夫比丘□□□□□□□法服即是名字僧。別體三寶體者有二。一明小乘別體三寶。二明大□□□□□□有二。一依雜心明別體。二依成實論。雜心論主明佛有二種。一生身。二法身。生身體者。謂報生等智相好之身及諸得四相是生身佛性。法身者。以無漏智慧及有漏種智方便現起是法身佛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ycwg Lance 2004.9*备注:感谢Lance提供,若对翻译或摘译事宜有任何问题,请连络lance@ms39.hinet本义工中译文版为重点笔记摘要整理 纯为读书会分享用笔记 仅限于非营利用途欢迎任何改善建议.意见 请联络网站编辑介伟 dj@soul-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真理皆是被控以亵渎而开始。挑战你我根深柢固「最神圣信念」(对神的信念)的时刻已经到来。你若不去检视挑战你自己的信念,不久的将来你的信念将逼使你面对它的挑战。「与神对话:明日之神」意在挑战你:根深柢固的「最神圣信念」(对神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