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市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经名解释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干脆就不翻译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华藏图书馆又一次的盛会, 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此地研究观经,善导大师的著述。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对净土宗的贡献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特别是日本与韩国都深受大师的影响。日本许多修净土的道场都命名为善导寺,我们台北也有个善导寺,这个善导寺是日本人所建的,遗留下来的。我们听到这一个寺的名称,就晓得他是专修净宗,而且是依善导大师教诲为中心的净土宗。 在近代中国大陆祖庭,我们几乎都公认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道场,这是我们最近一代的祖师。印祖所依的是阿弥陀经,尤其特别推崇的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 为什么不依无量寿经,这在过去我们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都有详尽的说明。无量寿经虽然是净宗第一经,可是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使这部经留滞,不能流通达一千年之久,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出现,大经才有完善的...
玉峰周思仁安士氏述《欲海回狂》原序 辛酉季夏,余与周君纳凉于荷亭之畔,握手论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祸淫之理。周君喟然长吁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贤智犹或不免,况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窃思劝人于一时,不如劝人于千古,爰以编辑是书为请。周君曰:“余刊《万善先资集》,垂二年矣,竣工尚有待也,敢及其他?”余曰:“苟有利于天下,吾无惜乎锱铢。”周君喜,遂发心编辑。既而日复一日,倏至今秋七月庚午,余复举前言。周君即于是日,焚香盥手,握笔构思。每发一论,必欲洞见原本,豁人心目,而又广搜三教典籍,以备参考。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书成之日,蓂荚三更〖蓂(mǐng)荚,一种瑞草〗。乃募工于铁笔者,绣之梨枣,用广流传。惟愿见者闻者,作清夜之钟,饥乡之谷,日置案头,以供赏玩,则慧性既开,福缘自固。至于此集之探源发奥,光怪陆离,当世自有巨眼,余又何容赞一词哉?...
刘锦昌 讨论圣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的伦理思想,将发现圣师的伦理观真是所谓博大精深,并且可从哲学与神学两种角度加以观察;圣师的伦理著作主要表现在《神学大全》第二部、《驳异大全》第三部、以及《论统治者的管理》等处。 多玛斯所论及的伦理项目繁多,他的伦理观实际以神学伦理为宗,本文将由思想背景、德性伦理、伦理根源、神学德性(超性之德)、伦理的焦点、伦理与社会诸端来说明圣师的伦理思想。本论 圣多玛斯神学的伦理学思想大要 中世纪的思想家多玛斯,不论在哲学、神学甚至法律、政治思想史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要了解他的伦理思想,得从神学与哲学双管齐下,方能把握确切并具全方位观点;因为他同时是一流的哲学家也是神学家,而哲学与神学对伦理问题都可提出其见解,是以本文兼顾此两种观点,并观察多玛斯思索伦理问题的途径,以显示其伦理特色。...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 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 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
虚云和尚讲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湖南是他的故乡,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现代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发明以前)就已在东亚大陆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原始文化景观。从炎黄至秦汉,逐渐进入文明时代,并确立了以中原华夏为轴心和儒道互补、吐纳百家的中华文化格局。故经史典籍,历来将黄河水系的中下游视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策源地。 《尚书·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湖南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属楚。荆楚虽则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但中原王朝仍视之为荆蛮楚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有长沙郡与黔中郡。及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自是始立湖南之名。...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
紫微-其色红黄,或赤红。主有宽厚诚实之人,或富户充裕之家,与高阜、土地、土坡、土岭、山头、山坡、丘陵,及高人之坟墓、砖窑、街门、房屋,或见微高之平原等类,皆为入局。主慈,宜静,以吉论。加煞为冲,半吉。天机-其色青黄,或青黑。主有争持计较之人,或谨慎辛勤之家,与树木、森林、电杆、桥木、破屋、露骨,及後窗、楼窗、立木、灯杆、木牌、木棚、堆积柴草、机械、农具、编织器具等类皆为入局。有荣枯之别,吉凶之分。太阳-其色红黄,或赤红。喜动,主有刚强争竞之人,富足隆盛之家,与高阜、岭岗、丘陵、坟墓及微凸突出高起等类,皆为入局,以吉论。有冲为破,半吉。落陷失辉,与见煞主孤苦。阳光太过亦不吉,入酉戌亥子丑各宫,以院屋墙壁物品均属黑暗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