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外科全生集作者:王洪绪朝代:清年份:公元1740年潘序属性:余阅外科书多矣。而求其剖析阴阳,辨理寒热,简明切要者,莫如此书。《灵枢·痈疽篇,条绪繁多,浅学难于寻识;《金匮》只列疮痈、肠痈两种,大意以深浅分阴阳,而其旨未畅。后人钻研未由,遂歧途径。王氏独招绝学,启发灵、扁,振坠扶危,厥功钜已。嘉定王氏校刊本,鄂中再刻之,其论证互见,未便 阅,家弟器之,治此有年,曾为区分门类,颇有增损字句,世称善本。嗣长洲蒋氏刻于苏城,伯寅弟翻雕于京师,鄂中尚无此本。余既刊各种医书。成,即急为付梓,以广流传。x吴县潘 x黄序属性:是编乃林屋散人出其家传枕中秘,不为自私自利之谋,而亟亟焉以济人为急务。呕出心...
澄空民间中医学精髓论刘文澄转自民间中医网作者简介:刘文澄,男,民间中医,号澄空,自幼受家父熏陶,学习儒、佛、道家理论,及长则专攻家传中医学,临床以宇宙间的“气”立论,阴阳合则气化成,阴阳离则气化停,阴阳和合身体健,阴阳离决百病生。宗《内经》治病察色按脉写形听声先别阴阳,以阴阳辩证,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以六经指导据阴阳证用药,有是证则有用是药。地址:山东省栖霞市锦绣花园澄源堂。联系电话:0535-5180684(小灵通24小时开机)Emal: cytzyzs@sina第一章 绪论我是一名地道的民间中医,家父只传心法,要自己领会。比如:“人身水火一团气”,这是说气化论,他说过只要你明白这句话的真意,中医思过半矣。他治胃溃疡三付药就能痊愈,也只告诉我:贪凉饮冷,饥肠漉漉胃腑伤,粘膜损则溃疡作。这只是个法则,可是也就是这个法则是我悟出胃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寒热错杂,正气...
书名: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作者:王泰林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通治方属性:(虽云通治,亦当细切病情,不得笼统施用也。)六味地黄(丸 钱仲阳因仲景肾气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今通治大小证。)平补剂,(六味不寒不热,为平补足三阴之剂。)酸苦甘辛咸淡比,(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黄”者,重补肾也。)地黄(八两味苦)萸(山萸四两味酸)药(山药四两味甘)苓(茯苓三两味淡)泻(泽泻三两味咸)丹,(丹皮三两味辛)肝肾阴亏洵堪倚。(治肝肾阴亏火浮诸证)腰膝酸疼仲(杜仲)膝(牛膝)添,(名六味加杜仲牛膝丸)溲数去泻(泽泻)加益智。(名六味去泽泻加益智丸,治小便频数。)崔氏八味(丸)加附(子)桂(肉桂),阳虚益火消阴翳。(“益火之源,...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作者:张志聪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序属性:五帝以上有书乎。曰。无书也。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五帝以下有书乎。曰。多书也。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夫无书而肇书之蕴。多书而淆书之传。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不可诬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求。而八卦以通。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嗣后伊芳耆。断耜揉耒。教穑辨物。而百汇以明。焕然为养生达性之主。厥传公孙。上稽天象。下究渊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气。配天地阴阳。以天地之四时五行。应人部候。洞然为见垣彻微之宗。是三圣代兴。而三坟之义着。三才之理备矣。然羲皇画卦。而爻辞彖义。姬文周孔。创始于前。李邵陈朱。阐明于后。而...
书名:要药分剂作者:朝代:年份:自序内容: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缪之訾陶。其说良是。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不得另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历代药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依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
作者:吴鞠通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自序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人,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
漫谈之一:温病派。什么是气。咳嗽根据民间中医网中医讲堂录音整理讲述:三七生时间:2006-2-14 整理:观自在网友:现在到医院看病,发现好多都好象是这个温病派的,温病派的治疗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检验温病派有没有什么标准?三七先生:关于温病派的问题啊,现在实际上已经很成问题了。中医之所以落后到现在这个地步,与温病学派盛行关系很大。为什么治病效果这么差?与西医殊途同归,西医消炎,中药就清热。无论什么病都这么做。网友: 打倒……三七先生:也不能就是说打倒,咱们现在就是说拨乱反正吧,把问题说清楚。其实,祝味菊在《伤寒质难》里面早就把很多问题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造成巨大影响呢?因为坚持错误的人太多,他们靠这个吃饭,不是靠治病吃饭,不是真正把病人治好吃饭。靠料病吃饭,知道这个病下一步发展到哪里,最后什么时候死,实际上这是一步一步错误治疗造成的,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中医如果没...
书名:症因脉治作者:朱丹溪朝代:元年份:公元1279-1368年原序属性:医有五科∶曰脉,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为一,故以四字赅之,纂成一帙,名曰《脉因症治》。实为寿世之书,奈后代诸贤,不业是作,遂至散亡淹没,予所深惜。然谛思之,仍有难于宗行者,盖执脉寻因、寻症,一时殊费揣摩;不若以症为首,然后寻因之所起,脉之何象,治之何宜,则病无遁情,而药亦不至于误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闻问,而独后于切耳。余不谅,敢窃丹溪之余语,汇成一卷,改名《症因脉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据因、据脉用治。庶节节可证,而法不谬施,谅必无罪于后世也。但年迈神衰,恐多疵漏,未敢授梓传世,待后之贤者,详定而行可也。...
书名:医旨绪余作者:孙一奎朝代:明年份:公元1368-1644年叙属性:医之为道,岂眇小乎哉!陶铸天地,和顺阴阳,宣节气化,措民物而置安全,其效与粒食蒸民者同功。而其立言秘旨,可等洁净精微之蕴。脱若性非霁哲,养非深邃,蕴积非以岁年,与夫受衷非慈祥长浓,则无能窥阃奥以观其妙,调瘥疠,回夭札,而登之康宁黄发也。世之业是术者,非不纷然伙矣,类眯谬自用,有称名家,亦操方书为套本,鲜济则委天命不可为,偶而获效,辄扬扬矜诩其能,益自信执方之为便。以斯头班,安望其究《素》、《灵》之真诠,晰和扁之渺绪哉!医道之小,业医者自小之也。余族叔文垣,冲年以机颖俊奕着,比受《易》,了了昭彻大义,塾师殊异之,舞象而...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医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只是把自己能够看到、想到的学习方法介绍一下给大家,把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写出来,让后学的人可以吸取教训,节省精力。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书名: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作者:朝代:年份:序属性:体仁子曰∶“是书何谓而秘称禁书?”盖缘外无独秘,故以禁书名之也。非秘而不行之所缘元胡久秽中土,我朝太祖高皇帝,爱念民生,平胡灭虏,扫荡膻腥。惟是诸臣不但恐惧,所向无前。然当破釜焚舟之后,未免疮痍困苦。我太祖临戎则心苦,有切肤之痛,故恒破钱粮巨万,招致方外名人及诸奇医,并求接骨出镞、内伤跌仆、金疮种种异术,遍寻起死回生之妙诀,不待言而心恳切矣。又择选经验者,录出成帙,藏之禁中,以为国家征伐斗战之备用。时青田先生与闻国家大事,君臣鱼水,而得禁藏于家。予乃与裔孙松石翁交好数十年,一日偶谈岐黄之学,因叹青囊秘方不得复见于时。翁云∶“吾祖有禁方一册,等闲不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