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的语言技巧(代序)学习写作,或学习讲演的人们,应当像士兵重视武器、农民重视犁锄、木工重视斧凿那样重视语言。学习语言的途径很多,除了向古人语言、群众语言和外国语言学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向语言大师学习。值得学习的语言大师很多,除了古代语言大师和外国语言大师以外,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中国现代和当代的语言大师。中国现代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是鲁迅,而当代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象、革命家和军事家,而且是杰出和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文章大家。他的文章、讲话和诗词所产生的巨大的直接影响,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他的文风直接影响了三代人,特别是他那些政论性的文...
时空中迷路的过客 作者:迷了路的过客 穿越 2006年 3月 中国 北京 清朝 康熙三十八年 仿佛做了有一个世纪那么久的梦,从梦中清醒过来时,觉得头好痛,身子软软的,竟没有一点力气,心理想着,我不会是自己从台阶上滚下来后摔摊了吧?妈啊……!不要啊!我才不到20岁,还那么年轻,还有好多美好前程等着我,我不能后半生就在床上过了啊!一着急,猛地睁开了眼睛,恩?这是哪儿啊?好象不是医院?恩,好香,是茉莉的味道,淡淡的清香让人心理一下就舒松了很多,软软的床,还有这摆设,我不会是死了,上天堂了吧?还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个身才修长匀称,如美玉精雕细琢般完美的脸,双目炯炯有神的一个大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可是他完美的脸淡淡的,却给人一种冰冷到现在在冰山上一样,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也是那么的清冷,好帅啊!等等……他这身衣服,这个发型,不是?!不是清朝的吗?是在拍戏吧?一定是...
作者:史蒂芬·怀特海德 男人初印象 前言 通过电子邮件来洞悉一个男人是一种“技术”工作,但充满了风险。现在你可以只通过提问就了解他的内心,更好地把握他的性格,而有些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对正处于恋爱中的女人,该书有助于预测男友的行为以及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 男人世界 当我们试图深入了解男性及他们的行为时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常常会流于传统,尽管我们知道这将令我们困惑而不是得到启发。过于简单的解释和总结会丢失许多关键的信息。例如:我们设想一群年轻人在周末聚会,近距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同。有的想参加性派队,有的想聚众豪饮,有的是因为电视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节目或者仅仅是愿意和同伴待在一起。当人到齐后你就会发现谁是“统治者”谁是“跟随者”。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同伴们聚到一起后才表现出来,他们的男性特质就这样被很好地定位了。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方...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作者:伊永文晨景 宋城楼上报时之鼓,只不过是一种标示,坊巷市井,直至四鼓后方静,五鼓又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时序,已被商业活动充满…… 晨景 当晨光还在城市脸庞上闪动,巷陌里已传来了铁牌子的敲打声了—— 来自寺院的行者、头陀,一手执铁牌子,一手用器具敲打着,沿门高叫着“普度众生救苦难诸佛菩萨”之类的佛家用语,同时,以他们平日练就的念佛的嗓音,大声地向坊里深处报告着现在的时辰…… 起初,报晓的本意是教人省睡,起来勿失时机念佛。这样,行者、头陀们在日间或当月,过节时便可以上门要相应的报偿了:施主将斋饭、斋衬钱赐予他们。由于行者、头陀所具有的唤醒痴迷的本色,加之他们每日恪守时间准确无误,日子一久,行者、头陀便成了职业的报晓者了。...
泛黄的照片里有几张面孔,他们和注视着照片的这名年轻女人之间,相隔几百年的距离。年轻女人非常喜爱这张照片。每次到祖母家去玩,她总是要祖母把这张照片拿给她看。照片里是3张孩子的面孔,他们早已逝去多年,但老古董式的相机却把久远以前的童年瞬间收进了镜头。3个孩子站着排成一列,最年长而且身材最高的孩子站在最左边,其次是身高、年龄较低的孩子,按着顺序向右排开。站在两端的男孩年龄大约是10岁和2岁。而站在正中间的女孩则大约是5岁。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年轻女人都会感到自己和未知的过去之间有一种关系。照片里是她的曾祖母和曾祖母的两个兄弟。然而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光凭想像,却能让人联想到照片里的女孩就是正在欣赏照片的她。因为照片里的曾祖母,和她童年时代的脸庞简直相似到极点。祖母把这张脸叫做“家族的脸孔”,而她的亲戚拥有这张面孔和这双眼睛的,的确相当多。...
第一部分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序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谓深明此中三昧,他先就对阅读他的作品的人表示了相当怀疑的态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有多少读者、研究者,曾殚精竭智地想解开《红楼梦》的谜底,颇不乏痴心不改或谬托知己的...
《确定性的终结》 作者:伊利亚·普利高津 译者:湛敏 简介 【作 者】伊利亚·普利高津著 湛敏译 【丛书名】哲人石丛书 【形态项】 164 ; 20cm 【读秀号】000002625941 【出版项】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8 【ISBN号】 7-5428-1861-9 / O412.1 【原书定价】 CNY13.50 网上购买 【主题词】时间(学科: 研究) 【参考文献格式】伊利亚·普利高津著 湛敏译. 确定性的终结 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确定性的终结》伊利亚·普利高津著 湛敏译 中文版序 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