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29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29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法国;1738 年卒于中国北京。测绘学。

雷孝思系中文姓名,其名与字均出典于《诗经·大雅·下武》“永言
孝思,孝思维则”句。据《毛郑诗考证》:“孝思,所思皆本乎孝也。”

雷孝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来华,抵澳门后即到北京,学习满文
和汉文。他在中国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具体领导和亲自参加康熙《皇舆全览
图》的测绘。

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康熙皇帝利用在华传教士的技术力量,采用
西方先进的测绘理论和方法,发起和部署测绘全国范围的地图。而具体领
导测绘的主要是雷孝思、白晋(J。Bouvet)和杜德美(P。Jartoux)。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六日(1708 年7 月4 日),康熙皇帝决定试测,
派雷孝思、白晋和杜德美测绘长城的位置,进行约两个月后,白晋患病,
雷与杜继续工作,康熙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1709 年l 月10 日)测绘
完毕。带回的地图长达4。6 米,此图不仅展示了长城依峙地形或雄踞高山
之巅,或深藏幽谷之底的迂回曲折形势,而且标明了所有的山脉、约300
个大小城门、全部堡寨(包括那些虽距长城较远但纯系与附近堡寨互为犄
角的军事据点)、长城两侧邻近各地的位置以及大小河流、津渡等。康熙
见后大悦,又增派费隐(X。-E。Fridelli),命他们测绘“满洲人的发祥
地辽东省、与该省相隔图门江的朝鲜北界、称为鱼皮鞑子的鞑靼人的领地
和额真鞑子的居住地区,这些地区一直延伸到鞑靼地区最大的河流——鞑
靼人称之为萨哈连乌拉、汉人称之为黑龙江——的入海口”'2'。测绘完后,
又受命测绘北直隶(今北京部分地区、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康熙四十
八年十一月十日(1709 年12 月10 日)开始,次年六月二十五日(1710
年7 月21 日)结束,康熙见地图精密异常,益喜。康熙四十九年六月二十
六日(1710 年7 月 22 日)三人又奉康熙之命测绘萨哈连乌拉(阿穆尔河)
沿岸新建官屯的地图,这幅地图于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1710 年12
月14 日)绘成,范围包括齐齐哈尔、墨尔根及萨哈连乌拉和屯等行政区域
在内。康熙五十年(1711)为加快进度,兵分两路。雷孝思与新抵中国的
麦大成(J。Frdoso)测绘山东省地图,以后,雷又与冯秉正
(J。F。M。A。deM。DeMailla)和德玛诺(R。Kenderer)测绘河南、江南、浙
江和福建各省地图。三人并于康熙五十三年三月五日(1714 年4 月18 日)
至同年四月七日(5 月20 日)测绘台湾西部地图。康熙五十四年(1715)
雷孝思又抵达云南,继续完成费隐和山遥瞻(G。Bonjour)未测完部分的测


绘工作。雷孝思测绘完成时,费隐病已痊愈,雷又同他一起测绘贵州省地
图和湖广省的地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返回京城,全部分图由杜德美
整理成全图。各省分图测绘完毕后,康熙又遣曾在蒙养斋从传教士学习数
学与测量的喇嘛二人赴西宁、拉萨等地,测绘西藏及附近地区地图,图成,
交雷孝思、杜德美重新审定。得自朝鲜宫中的朝鲜地图亦由雷、杜、费诸
教士加以审核,制成新图,最后绘成包括长城内15 省、东北地区、哈密地
区和西藏等地区的地图——《皇舆全览图》。

《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部有文献可证的实测地图,它采用的是正
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即“桑逊投影”),比例尺为1:140 万。图成
后曾被刻成铜版印刷,铜版今存。后来的《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
图》均是在此基础上增绘而成的。它们一直影响到清末民国初年的地图绘
制。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就曾利用过康熙时测量的数据和这
部图。《皇舆全览图》的底图在绘成后不久就被传教士寄往欧洲,法国皇
家首席地理学家J。B。B。唐维尔(d’Anville)曾根据这些图绘成《中国新
图册》(NouvelAtlas de la China)在巴黎出版二次,在荷兰海牙出版一
次,又收入J。B。杜赫德(duHalde)的《中华帝国和蒙古地理、历史、编
年史、政治与自然状况的概述》'1'一书中,成为当时及多年内欧洲出版的
最好的中国地图集,并被广泛引用。

雷孝思在《皇舆全览图》测绘工作中的贡献除了具体测绘大部分地区
地图外,更主要的有三点:

1.参与制定测绘工作中统一的尺度和规划
雷孝思在给教会的信中说:“我们决心一切重新做起,在将要采用的
方法和选择的观测点上,把以前的所有成果仅仅作为指南,我们要使所做
的一切都使用统一的尺度和统一的规划。”'2'测量尺度是由康熙制定的,
但是换算标准则是由雷孝思等人定出。雷又说:“托马斯神甫(PereThomas)在使用此尺时发现:1 度正好等于200 里,每里为180 丈,每丈
为10 尺。根据巴黎科学院的测试,每度的二十分之一合2853 特瓦斯
(Toise),而1 特瓦斯等于6 夏特来尺(Pied du Ch■telet),这正好
等于中国的1800 丈,或10 里。根据上述尺度计算,1 度等于我们的20 长
里(grandelieüe)'或叫海里(Lieüemarine)',也即等于中国的200 里。”

'2'另外据研究:绘制地图之前已经做好了投影、比例尺、分幅等方面的规
定,这样才使分地测绘的地图在送回京城后能顺利地拼接。
2.直接使用西方的天文大地和三角测量方法
明末西方天文大地测量方法传入中国后,徐光启等人曾利用部分方法


测定过少量地区的纬度。但是在这以后大规模地同时并用天文大地测量和
三角测量两类方法,雷孝思等人还是头一次。雷孝思说:“我们亲自进行
了一些月食观测”'2',“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正规地理测绘中,首
次运用三角测量法确定若干城市间的距离,然后以在远离北京的地点进行
日食观测的结果加以比较,我们遵循着最可靠也是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2'所使用的方法属于天文大地类有日食法、月食法、木卫食法等。雷孝思
在山东莱州府、诸城县、江南省江宁府、浙江省宁波府等地进行过天文大
地测量,以定经度。
3.发现地球为扁球体的证据
雷孝思说:“当我们于1710 年从齐齐哈尔返回时,如前所述曾由北向
南在纬度47 度至41 度之间的平原上测定了每度间的距离,雷孝思神甫和
杜德美神甫发现,无论他们在测量中如何小心翼翼,各度之间总有差
距,。。至此,传教士们认为每度经线长度肯定是不等的,尽管几何学家
还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仅有一些设想地球是扁球体的人作过推测。”'2'
是雷孝思和杜德美等发现了“地球是扁球体”这一现象。由于雷孝思等人
认为“如果不继续对更多的纬度间作精确无误的观测,就改变地球的数据
是轻率的”,故此,他们“还是决定把所有的大圆,即各地的子午圈部作
为是每度相等的,以便与普遍接受的地球是正圆球的观点相一致,而把这
个问题的解决留给那些时间从容、机会适当的人。”'2' 

雍正初年,雷孝思和费隐又曾奉命测绘陕西一些地区。另外,苏熙业
(E。Souciet)在《对印度与中国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物理之研究》
(Observations mathématiques,astronomiques,geo-graphiques,。。 
chronologiques,et physiques,tirées des ancienslivres Chinoise ou 
faites nouvellement aux lndes et alaChine,parlesperesde la 
conpagnieJesuitesredigeesetpublieesparle pere 
E。Soucietdelamemecempagnie,1729,Paris)卷1 中写道:“雷孝思神甫
曾寄回法国一幅关于中国与黑海之间各国的地图。这幅图乃是根据鞑靼人
和清廷宫员的报告绘成的,。。由雷孝思神甫寄来的地图是从宫廷中得到
的。。”'5',由此表明,雷孝思还关心中亚地区的地图绘制。雷孝思为中
国的测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雷孝思曾译《易经》为拉丁文,称为“中国最古之书”。1834 年由Mohl
印行。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存有拉丁文抄本(编号为17240),书名为《易
经注释第一部分评论》。

文献


'1'J.B.DuHalde:Descriptiorgeographique,historique,
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M。DCC。XXXV,Paris。


'2'J。B。杜赫德著,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见《历史地理》第
2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汪前进:康熙铜板《皇舆全览图》投影种类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
10(1991),2,第186—194 页。
'4'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
'5'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49。
'6'J.F.巴德利著,吴持哲等译: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
1981。


巴多明

韩琦

巴多明(DominiqueParrenin)法国传教士。1665 年生于法国杜城;
1741 年卒于中国北京。医学。

1687 年,白晋(J。Bouvet)、张诚(J。F。Gerbillon)等法国耶稣会
士来到中国后,由于他们富有科学素养,又精通满、汉文字,康熙帝对他
们非常欣赏,于是派白晋返回欧洲,增邀教士来华。1698 年,白晋与10
名耶稣会士抵华,巴多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巴多明凭借其语言天赋、外交才能与广泛的科学知识,博得了康熙的
青睐,得以常侍御侧,因而有机会向康熙献策。如清初进行的全国大地测
量即由他提议,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仍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巴多明曾担
任教廷、葡萄牙和俄国使臣的翻译,又在宫中教授拉丁文,培养外交人才。

康熙出于对西洋科学的兴趣,曾请张诚、白晋等人在宫中教授几何学
知识,白晋还翻译了西方解剖学著作,但没有完成,后由巴多明继续。他
根据的底本是法国著名外科医生P。迪奥尼(Dionis)的《人体解剖学》(L’。。 
Anatomie del’hommesuivantla circula-tion du sang et les nouvelles 
découvertes,1690),其中的插图则取自 T。巴托兰(Bartholin)的《解
剖学》(Anatomequartumre-novata,1677),后者北堂图书馆藏。此书
用满文译成,共分8 卷,巴多明用五年功夫才完成。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
书馆与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均存有此书满文译本的稿本。在巴多明之
前,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邓玉函(J。Terrenz)曾译《泰西人身说概》,这
些解剖学书在中国均未引起足够重视。巴多明所译《人体解剖学》也秘置
宫中,没有刊本闻世,因此外界鲜有知之者。

1722 年,康熙去世。次年,雍正禁教,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受到
了很大限制,这使巴多明有更多的时间对中国文化作深入地研究。从1723
年起,他与法国科学院、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通信频繁,他的许多信件被
发表在法国科学院的有关刊物上,并在法国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巴多明的科学活动,主要表现于对中国医学的研究。他认为,在《内
经》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