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 >

第13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明威的战地记者资格,并遣送他回国。为此,海明威在南锡接受了审查。对于这些事实,最高统帅部知道得很清楚,但因为海明威的情报和勇敢无畏确实对盟军有帮助,而且海明威名气太大,又得到法国游击队的拥戴,有许多美国军官主动提供证据,证明海明威“并未破坏有关战地记者的现行规定”,盟军最高统帅部也就没有对海明威采取任何行动。南锡审查之后,海明威等于是得到了特许,喜欢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为了再一次证明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审查后不久,他就兴高采烈地投入了在亚琛和波恩之间的许特根瓦尔德的激烈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场上,海明威充分表现了不怕死的硬汉子性格。1944年9月,当德军炮弹击中一座美国指挥部时,里面的人,包括所有美军指挥官全躲到桌子底下或是躲进地下室去了,海明威却依然坐在那里,若无其事,照吃照喝。有一次,在朗布依埃碰到另一位记者、作家欧文时,他甚至兴致勃勃地跟他说,“我有一辆摩托车,咱们去找德国人,引他们向我们开火好不好?”与此相对映,他曾经愤怒地咒骂一位假装得了战斗疲劳症,实则是怕死的美军联络官,提出“该把那混蛋枪毙”。

  非洲的青山

  直到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自杀之前,猎枪一直支撑着他的生活,与飞禽、野兽的斗智斗勇使他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和骄傲。当然,对于从十岁起就扛着自己的枪和父亲一起出去打猎的海明威来说,不可能满足于打一些飞鸟和普通走兽,他显然渴望和更凶猛、更庞大的动物对峙和搏杀,于是,他去了非洲。

  1933年底,海明威携夫人波琳乘“麦青格将军”号轮船到达蒙巴萨,首次踏上了黑非洲的土地。在一位名叫菲利普·珀西瓦尔的白人猎手的陪同下,海明威夫妇从蒙巴萨走到内罗毕,在马查可斯 (距内罗毕二十英里)珀西瓦尔的农场附近打了几天猎。12月20日,他们动身往南,到坦噶厄喀的塞伦盖蒂平原,这里邻近非洲最高峰、终年白雪覆盖的乞力马扎罗山,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海明威的勇敢精神和枪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生平第一次杀死了凶猛的狮子,还打死了不少其它动物。

  遗憾的是,海明威在非洲的狩猎旅行很快就被迫中断了。1934年1月中旬,他感染上了严重的阿米巴痢疾,大肠因感染而肿胀,拉出体外达三英寸长,每天大便一百五十次,拉出的血将近一夸脱,脱垂体外的大肠得用肥皂洗后,才能托回体内。最后他卧床不起,被抬出帐篷,由珀西瓦尔的助手叫来一架私人飞机把他送回内罗毕进行治疗。

  海明威的第一次非洲之行尽管大病一场,但依然可说是硕果累累。他们呆了七十二天,一共打死了三头狮子,一头野牛,还有二十七只其它动物。这一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以至于海明威回去以后吹嘘了很长时间。

  海明威的再次访问非洲,是在将近二十年之后。1953年8月6日,海明威一家乘“邓诺塔城堡”号邮船从马赛到达蒙巴萨。当时的海明威,身体和心理都已经疲惫了,病痛不断地折磨着他,使他感到了身体的衰老,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弱,渴望在打猎中重建自己的英雄形象。但他的这种努力失败了。身体体能 (包括视力、臂力等)的衰弱,加上毫无节制的酗酒,使他无法准确地瞄准,很难打到一只狮子或大象、野猪。这种挫折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甚至于使他失去了杀害动物的兴趣。这么一来,在当地的狩猎监察员丹尼斯·扎费罗的眼里,海明威完全不像是一个勇猛的猎人了:

  厄内斯特并不是那么喜欢打猎,除了打狮子外,他甚至不愿意

  射杀大象,……他喜欢开着车兜圈子看看动物。在任何情况下他都

  不射杀他的狮子。……他热爱非洲,他喜欢坐在那儿注视着它。对

  动物要做什么,它们可能在什么地方,他有一种本能的知识……他

  老是看书,看书。他口袋里总带着软皮书、报告和杂志。什么时候

  放慢脚步了他就什么时候看书。

  没有了丰盛的猎物,没有了与人比赛枪法的豪情。相反,海明威一味地寻求返祖体验的乐趣,他剃光了让他颇为自豪的粗硬的头发,把手上的双管猎枪换成了长矛,身穿土著黑人的衣服,并自得其乐地向一位丑陋、肮脏的黑女人调情求爱。

  与第一次非洲狩猎相同的是,海明威又撞上了厄运,连续两次飞机失事,甚至使各大通讯社和报社都发表了海明威遇难的消息。1954年1月23日,海明威夫妇在从内罗毕飞往刚果的布卡武的途中,他们乘坐的由罗伊·马什驾驶的切塞纳180式飞机遇到了一群大朱鹭。事后,海明威在《圣诞节的礼物》一文中记叙了这件事:

  罗伊·马什在这些大鸟下面猛地往下俯冲……飞机的螺旋桨和

  尾部装备触上一根废置的电线。飞机暂时失去了控制,后来显然是

  损坏了,必须马上着陆……

  在着陆时听得见金属撕裂的声音……玛丽断了两根肋骨,当然

  痛得厉害……

  海明威自己在这次事故中扭伤了右肩。第二天,一架H—89德哈维兰轻型飞机找到了他们,并决定把他们送往乌干达的首都,也就在这时,更大的一次灾难降临了:

  飞机开始沿着地面滑行,蹦跳得像一辆摩托车,然后慢慢地升

  上天空……

  飞机无缘无故地自己飞了起来,不过也就只几秒钟的时间,然

  后又猛烈地下降,只听到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异常声音,是金属断

  裂的声音!只一刹那我们就看到右舷的引擎正在腾起一股火焰。

  这次海明威受了重伤。他的脑壳破了,脊椎骨上的两个椎间盘断裂了,右臂与肩脱了臼,他的肝、右肾和脾脏也破裂了,括约肌由于脊椎骨压在肠骨神经上而失控,双臂、脸和头部被火焰灼伤,视力和听力也都受到了损伤。这些残酷的伤痛从此一直折磨着他的余生。海明威忍受着内出血、恶心、头晕、呕吐和全身痉痛的折磨,同时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在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之后,他居然有胆量再乘坐一架切塞纳170式小飞机飞往内罗毕。

  海明威连续两次遭受空难,使得他连续两次被美联社、《纽约每日镜报》和《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新闻媒介宣告死亡,而他连续两次死里逃生,又使海明威神话更加神奇。人们不禁会想,经过了迫击炮弹、机枪子弹和无数次意外事故的袭击而安然生存的海明威,是名符其实的美国硬汉,是飞翔的不死鸟,没有什么人和什么力量能打垮和毁灭他——除了他自己。

  海明威一生追求紧张、暴烈的生活。他崇尚战争,迷恋战争,一生中有二十六部作品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此外,拳击、钓鱼、打猎、斗牛等充满暴力色彩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作为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条硬汉子,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暴力而又完完全全驾驭了暴力。

  飞越乞力马扎罗

  《在我们的时代里》

  海明威先后出过三个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年)、《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年)、《胜者无所得》(1933年)。在这三个集子里有十几篇是描写同一个人的,他叫尼克·亚当斯,堪称海明威式的第一主人公,他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称为“尼克·亚当斯历险记”。一些研究海明威的权威人士甚至指出,了解海明威的关键就隐藏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的第一篇小说里。

  这第一篇叫《印第安人营地》。尼克随当医生的父亲进入印第安人营地,去替一位难产的印地安妇女接生。那位妇女躺在双层床的下铺上,难产已经两天了,一直在叫喊,妇女们都来帮忙,而男人们不堪忍受她的叫喊都跑到了路上。产妇的丈夫三天前腿受伤了,正躺在上铺抽烟。尼克的父亲开始给产妇做剖腹产,由于没有带麻药来,产妇叫得更厉害,四个男人按着产妇,直到婴儿出来。手术完成后,却发现产妇的丈夫已经自杀了,“他把自己的喉管割断了,刀口子拉得好长,鲜血直冒,流成一大滩,他的尸体使床铺往下陷。”

  海明威以极其平淡的语气叙述了一个鲜血淋漓的故事。那么它到底告诉人们什么呢?为什么尼克会因此成为海明威的“第一主人公”呢?其实尼克什么都没干,他一直端着盆子站在旁边,父亲做手术时,“他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产妇的叫喊早就使他对手术丧失了好奇心。那个印地安男人自杀时,不巧“尼克正好在厨房门口,把上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他父亲正一手提着灯,一手把那个印第安人的脑袋轻轻推过去。”因此,在这篇故事里,作者无意渲染恐怖事件,倒是让读者留心其中的少年目击者——尼克·亚当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目击者在心灵上肯定会受到影响“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自杀的男人是不是很多,爸爸?”“死,难不难?爸爸?”

  爸爸最终告诉他:“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整个故事在尼克“相信他永远不会死”的想象中结束。

  如果我们联系作家的生平来看这篇小说,还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这里医生与儿子所影射的两个人都是命中注定了要自杀而死的。海明威的父亲埃德·海明威就是一位妇科医生,他于1928年用手枪自杀;尼克·亚当斯就是作者自己,厄内斯特·海明威,他在1961年用他心爱的猎枪把自己的头打掉了大半个。这第一篇小说如此奇异地预言未来,在整个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尼克登场后,便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海明威后来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里。在《医生和医生的妻子》中,尼克仍然是个旁观者。印第安人狄克·布尔顿是尼克的父亲雇来运木料的工人,他因为给老婆治病欠了亚当斯医生一大笔诊费。布尔顿无力偿还这笔钱,因此故意寻衅,想要和亚当斯医生打一场,以便赖掉所欠的钱。他坚持说亚当斯医生的木料是偷来的。医生怒不可遏,但最终拒绝了挑战,跑到屋里生闷气去了,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然而尼克的母亲,一位基督教科学家,却不愿相信一个人竟会像那个工人一样行事,并以《圣经》为依据来说服丈夫。当医生告诉尼克他母亲叫他时,尼克不回家,却要跟着父亲去打猎。于是,父子俩一起去打松鼠了,医生的妻子独自在家,她不知道尼克到底去哪儿了。

  这篇故事不如 《印第安人营地》那样暴烈,但同样震撼人心。因为尼克看到了邪恶的所在——赖帐加上寻衅打架,也看到了父母的两种态度:父亲缺乏足够的勇气,拒绝了挑战;母亲过于天真,连邪恶都不能正视。这两种对待邪恶的态度无疑让尼克很失望,相比之下,他对母亲的态度更加不满。

  《某件事情的终结》是指尼克和少女马乔里恋爱的终结。尼克带马乔里去钓鱼时,尼克觉得无聊,便开始卖弄关于鱼和钓鱼的知识,结果话不投机,姑娘便和尼克告吹了。

  在《三天的大风》中,作者进一步叙述了尼克对于《某件事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