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

第59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59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相见,待从师友之礼,遂振名天下,融之致也。”范书卷九十八郭泰传载:
“(泰)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
之,以为神仙焉。”从圣者眼中望出来的却是“神仙”,而非圣者同俦,这
实为思想史的一大变化。
符融不但积极地识拔了郭泰仇览,还消极地指斥冒滥虚名的人。同传载:
“时汉中晋文经,梁国黄子艾,并恃其才智,炫曜上京,臥托养疾,无所通
接。洛中士大夫好事者,承其声名,坐门问疾,犹不得见,三公所辟召者,
辄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融察其非真,乃到太学,并见李膺曰:
‘二子行业无闻,以豪杰自置,遂使公卿问疾,王臣坐门。融恐其小道破义,
空誊违实,特宜察焉。’膺然之。二人自是名论惭衰,宾徒稍省,旬日之间,
惭叹逃去。后果为轻薄子,并以罪废弃。融益以知名。”
“融同郡田盛,字仲乡,与郭林宗同好,亦名知入,优游不仕。”
(符融传)
许劭与其从兄靖,亦“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
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章
怀注,命品藻为题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
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卷九十八许劭传)。
南阳何顒名知人,见(荀)或而异之,曰:“王佐才也。”(卷一百荀或传)
这些都是有名的“品鉴人伦”的人物,可是负“品鉴人伦”之盛名的,
还得淮郭泰。谢承害谓:“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故
适陈留则友符伟明(融),游太学则师仇季智(览),之陈国则亲魏德公(昭),
入汝南则交黄叔度。初,秦始至南州,过袁奉高(闳),不宿而去,从叔度累
日不去。或以问泰。泰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
汪汪若千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蜀,不可量也。’已而果然。泰以是名
闻天下。”范书卷九十八,郭泰传谓泰“奘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
事或附益增强,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则泰之品鉴,当时曾流为
士林佳话,而为好事者所附益增张,至如卜相之书。可见当时人对郭泰的“品
鉴人伦”,倾心信服的一斑。郭泰传记泰:“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
粱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章怀注引泰别传说:“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褒衣博带,周游
郡国,载刺盈车,活画出这一位在野的名士是非常了不起的。
郭泰这一流人物,除了善于风鉴交结,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善谈论。那
便是所谓“游谈”吧。郭泰传说,泰“善谈论,美音制”。符融传说,融“师
事少府李膺。膺风性高简,每见融,辄绝它宾客,听其言论。融幅巾奋袖,
谈辞如云,膺每捧手叹息”。郭泰传又载:“汝南谢甄,陈留边让,并善谈
论,俱有盛名,每共候林宗,未尝不连日达夜。”
京师的太学生,与郡国学生间,当时也有了联系的。郭泰周游郡国,到
处将拔士类,如上文所引谢承书所说的,在事实上是做了不少联系工作的。
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三:“郭泰谓宋仲曰:昔之君子,会友辅仁。夫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皆始于将顺,终于匡救,济俗变教,隆化之道也。于是仰慕仲尼,
俯则孟轲,周流华夏,采诸幽滞。”足以证明这点。在党锢列传中,叙牢脩
上书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驰驱,共为部党,诽
讪朝廷,疑乱风俗”。这里虽说是“诬告”,但“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
更相驰驱,共为部党”而和皇权对立,应该是事实。
所谓“浮华”与“交会”,便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同时应该指出,浮华
与交会,不仅限于太学生,郡国学生与私人精舍的生徒,也都是如此的。
牢脩上书中提到的李膺,是党锢中在官僚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也就是他
跟太学生们联结得最密切。在上面,我们已经知道郭泰是太学中的领袖,而
郭泰是李膺所奖拔的。李膺不但奖拔了郭泰,而且被人比做天下的人都想望
而攀登的“龙门”,成为天下的宗师。范书李膺传载: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
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士被李膺所容接,便算是登龙门,做了一次李膺的马夫,荀爽便得意洋
洋,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李膺是一个比郭秦更为尊崇的偶象。这是可以
理解的,因为李膺曾是一个贵公子,而后来又是一个大官僚,在官僚的后备
军年轻的太学生的心目中,他的地位应该是这样。
考李膺祖父脩,安帝时为太尉,父益,赵国相,所以他是一位贵公子。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转蜀郡太守。转护乌桓校尉。公事免官,复征为度辽将军。延熹二年,征,
再迁河南尹,复拜司隶校尉。灵帝初年,为长乐少府。其官历如是,可见他
是当时的一位资兼文武的大官僚。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实为
师友。在做护乌桓校尉时,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党祸初起,
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汗秽朝廷。其交游如是,
可见他为士流所宗仰。他是贵族公子,是大官僚,又是为士流所宗仰的大宗
师,因而当时被目为“八俊”之一,而且为“八俊”的首领。范书范滂传论
里讲到李膺,说是:
“李膺振拔汗险之中,蕴义生风,从鼓动流俗。激素行从耻威
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上,奋迅感??,波荡而从之,幽深
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这评断指出了李膺在反宦官的官僚群中的地位与作用。
然而在官僚群中,地位更高的,还推陈蕃与刘淑。陈蕃曾登三公的首席
太尉,后又为太传,刘淑是“宗室之贤”,为尚书,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
都是大官僚。党锢列传引太学中语:
“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
李元札为“八俊”的首领,已见前述,陈蕃与刘淑,则为“三君”之二,
而陈蕃尤其重要。他对宦官的搏击,最不客气。世说新语品藻篇,有论李膺
陈藩高下的一段: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
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
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刘孝标注引姚信士纬说:“陈仲举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李元礼忠肚
正直,有社稷之能,海内论之未决。蔡伯喈抑一言以变之,疑论乃定也。”
这里陈蕃地位比李膺更高。不畏强御,与强于犯上,意义相似,天下模楷与
严于摄下,却不相似。照我们的判断,似乎学中的意见是天下模楷比不畏强
御,在道德上的比重,是更有分量一点的。
陈蕃以立窦后的关系,与外戚窦武密切联结在一起。范书卷九十六本传: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
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及后临朝,故委用于蕃。蕃与后
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协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外戚窦武,据范书卷九十九本传,是这样的出身: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安丰戴侯融之玄孙也。父奉,定
襄太守。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
关于以女儿之故而更其贵显起来的经过,后汉书里写道:
“延熹八年,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拜武郎中。其冬,
贵人立为皇后,武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五千户。明年冬,拜城
门校尉。??帝崩无嗣,武召侍御史河简刘倏,参问其国中王子侯
之贤者,攸称解渎亭侯宏。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
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
窦武荣显的路是东汉后期一切外戚所照例经由的路,没有什么奇怪。然
而在当时却有势力强大的宦官存在,于是他不得不与宦官群结着强固的联
合。本传载他“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
是时羌蛮寇难,岁俭民饥,武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载肴粮于路,
匄施贫民”。借此因缘,他得太学生的拥护,遂成为“三君”的首领。
我们综合看一看反宦官的豪族官僚集团的共为部党或宗党的阵容吧(据
范书党锢列传。后汉纪与此略异,说见后):
(1)三君——窦武、刘淑、陈蕃,窦武为首,君者,言一世之所
宗也。
(2)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
寓,李膺为首,俊者,言人之英也。
(3)八顾——郭泰、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
陟,郭泰为首,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4)八及——张伦、岑■、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
超,张伦为首,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
(5)八厨——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毋班、秦周、蕃乡、
王章,度尚为首,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范书又举张伦与同乡
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亦有八俊八顾八及之
号。显然只是地方性的,此故略。)
这里,可以看出称号的次第来。三君大致是指三公以上的大官,八俊大
致是指交一等的卿尹,八顾大致是指高名的游士们,以上都是在京师里的;
八及大致是郡国的名流。同时,这次第也大致依据名行德操的高下而排列的。
唯八厨以财见称,虽附于末,而实不与于排列的次序,是很显然的。依上引
世说品藻篇所谓“共论其功德,蔡伯喈评之,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
俊之上”,刘孝标注引姚信士纬所谓“海内论之未决,蔡伯喈抑一言以变之,
疑论乃定”,以及党锢列传所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可知这种
称号与次第,是当时反宦官集团中公论的结果,而且这种称号,也是当时反
宦官集团中斗争方式的表现。
第三节 汉末的风谣题目与清议
(一)风谣
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二,延熹九年纪,述党锢之祸初起,说:
“是时太学生三万余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其行。由是学
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之徒,仰其风
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名行善恶,托以谣言,曰:
‘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模楷李元礼。’公卿以下皆畏,莫不侧席。
又为三君八俊八顾八及之目,犹古之八元八凯也。陈蕃为三君之冠,
王畅李膺为八俊之首。海内诸为名节志义者,皆附其风。膺等虽免
废,名逾盛,希之者唯恐不及。涉其流者时虽免黜,未及家,公府
州郡争礼命之。申屠蟠尝游太学,退而告人曰:‘昔战国之世,处
士横议,列国之王,争为拥篲先驱,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