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论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又复于串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
No. 1591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有情恒為眾苦逼 熾燃猛火燒內心善士意樂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敬禮善慧諸佛種 於眾煩惱皆除滅與無依者作歸依 能令極怖心安隱微笑降伏大魔軍 明智覺了除眾欲於此大乘能善住 深識愛源唯自心 論曰。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識 釋曰。此復何意。輒名大乘。本契弘心。堅持禁戒。遍諸生品。拔濟有情。普令出離。獲得難勝。無罪之行。極妙吉祥。是諸善逝。去而隨去。無邊大路。并所獲果。圓滿尊極。餘不能知。由此義故。名為大乘。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路。及佛勝果。為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為此類故。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而廣宣說。如地水火風并所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諠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
皮袋歌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罣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辨时代。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皮袋歌。歌皮袋。饮酒食肉乱心性。纵欲贪欢终败坏。做官倚势欺凌人。买卖瞒心施狡狯。富贵骄奢能几时。贫穷凶险霎时败。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贪嗔痴。沈沦邪僻归淘汰。杀盗淫妄肆意行。傲亲慢友分憎爱。呵风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无聊赖。出牛胎。入马腹。改头换面谁歌哭。多造恶。不修福。浪死虚生徒碌碌。入三途。堕地狱。受苦遭辛为鬼畜。古圣贤。频饶舌。晨钟暮鼓动心曲。善恶业报最分明。唤醒世人离五浊。...
唐 道宣撰 30卷 续高僧传序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原夫至道无言。非言何以范世。言惟引行。即行而成立言。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表四依以承人法。龙图成太易之渐龟章启彝伦之用。逮乎素王继辙前修举其四科。班生著词后进弘其九等。皆所谓化道之恒规。言行之权致者也。惟夫大觉之照临也。化敷西壤迹绍东川。逾中古而弥新。历诸华而转盛。虽复应移存没法被浇淳。斯乃利见之康庄。缺有之弘略。故使体道钦风之士。激扬影响之宾。会正解而树言。扣玄机而即号。并德充宇宙。神冠幽明。象设焕乎丹青。智则光乎油素。固以详诸经部。诚未缵其科条。窃以葱河界于剡洲。风俗分于唐梵。华胥撰列非圣不据。其篇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神州所纪贤愚杂。其题引则六代所详群录是也。然则统斯大抵。精会所归。莫不振发蒙心网罗正理。俾夫骀足九达。贵踪望而可寻。徇目四驰。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
萨班·庆喜幢 編著 明性法师 中译 量理宝藏论自序 明性 因缘具足后,结果自然产生而毫无阻碍。是本论之要义。因明学不仅印度内道,乃至外道共通采用研究教义之方法。佛教更是三乘共许,从原始佛典乃至大乘经论--中观、唯识皆采取,以诠释佛佛理。研究唯识宗学者,更是不可缺乏之工具,熟练因明学于佛学研讨上,可获取相辅相成之功效。 因明学初创于印度正理派--足自,流传至陈那论师之时,此是属于古因明时期,陈那论师编集《集量论》,创作三支论法以后,是属于新因明时期。乃至法称论师时代,是印度因明之辉煌时期,无论内外道学者,皆具论辩之才华。 中国玄奘法师留学印度,适值印度因明学之辉煌时期,他甚而参予戒日王所主持曲女城之辩论大会,立了一‘真唯识量’而留下历史英名。玄奘法师回中土后,先后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是因明学最初引进汉土之初基。然而因明后期思想,...
****************《八十年代访谈录》第一部分***************故宫与初期市场经济四人帮玩偶新婚夫妇买家具回家所谓资产阶级情调以穿红羽绒服为时尚大碗茶曾是街头一景画家袁运生与小女儿西单民主墙的出现 阿城:我还记得在美国有两次朋友聚会,北岛喝得差不多了就唱《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还朗诵“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我还以为北岛在开玩笑,后来发现不是。他喝酒了,在抒发真的情绪,但是得唱共和国情感模式的歌才抒得出来。就像有人喜欢样板戏,那是他们成长时期的感情模式,无关是非。-《八十年代访谈录》之阿城(1)- 【主持人手记】 阿城一如既往昼伏夜作。我第一次给他打电话约访谈的事情是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一个毫无表情的声音像是透过午夜大雾飘过来:...
致读者更新时间2008-6-14 0:58:50 字数:499 <<道德经>>我们不应该以看不懂为借口拒绝去认识“道”。 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我们过客的任务,便是尽我们曾经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对于老子的阶级性,其实我们也无需要去过多的猜测,他把握的是一个引导的话题,圣人,君主,统治者,管理人员,治人,事天,应该遵从的原则,愚蠢的人,总是在讥笑老子无为,无为,可谁又知道,人们的有为也不过是拆拆建建,看似有为,实似娱乐消费,并不是有为?...
朱女士大约三十二、三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秀,肤色白皙,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镜,一幅女学者的幽雅风度。朱女士说她的双眼从孩提时代就不好,总有火辣辣的感觉,时时隐隐作痛。为了这双眼睛,父母亲不知操了多少心,花了数不清的钱,但都没有疗效。后来,她到美国求学期间也四处求医,仍然没有办法治愈。朱女士向师父讲述了自己眼睛的情况后,师父微闭双目,少倾,讲述了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有趣故事。师父问:“你们知道传说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吧?”我们回答说:“知道,小孩子时就看过这出戏,以后还看过电影。”师父说:“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出编造的神话故事,其实历史上真有其事。一些动物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会出现所谓的神通,这并不希奇。白蛇化现成白娘子,是因为她修炼过程中不能断除淫欲,误入岐途,执意想追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但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不允许这种人畜交媾的乱伦行为的。即使是文明高度进...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讲于台北市一、人生的理念 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 收获必先耕耘, 成功须靠努力; 付出才能获得, 贡献方受尊重。 如果是反其道而行: 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 不努力,偏想成功; 不付出,硬要获得, 没有贡献,却冀望被尊重。 这样子的话,就会天下大乱了。 在今天世风日下的芸芸众生中,能够符合上述理性认知的固然很多,然而悖逆常情、常理的人却亦不少。 尽管人们自诩为万物之灵,但在所有众生之中,就上述认知而言,人并非是顶杰出的,这主要因素即在于人的根性和素质的参差不齐。比如和人们很亲近的狗,它的忠实和不嫌弃主人家贫的美德,是很多人所不及的。狗的发情一年也才只一次,可是就习于放纵本能的人而言,岂只是日日发情,简直是时时都会发情。只要是有根、尘相对的机会,就不会停止自我埋葬的勾当!...
Dhammapada 「法句」( dharma pada ),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a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a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徐文明 内容提要本文列述了诸家关于慈恩宗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指出慈恩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所代表的纯粹的发达的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着尖锐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慈恩宗的很快衰落反映了中国文化强烈的排他性,而本土化的佛教的盛行和对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屈从使得佛教的真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歪曲和遮蔽,也使伪经伪论流毒千载。佛教在今天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正本清源,在返本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消除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污染,恢复和弘扬正法。如今政治清明,儒家也丧失了主流意识的地位,不再有可能借助政治手段打击佛教,因此没有必要回避佛教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矛盾,而是要将佛教的真精神发扬光大,使之化导世俗(而不是随顺世俗)、提高世俗的重要力量,成为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之一。...
佛性论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今欲令其发心。舍下劣意故。说众生悉有佛性。二为离高慢心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者。若人有此慢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等。由无明起业。由业起果报。如此三种。无实根本。所执...
【编者的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是藏传佛教格律派中所公认的一位高僧及名医。法师生于显贵家庭,自幼被核认为川北名刹大藏寺的法台转世,在十岁之幼龄即已出家学习三藏佛法。在后来的政治变动中,法师遍历了劳改、重病及逃难等经历。基于法师的学问、悲心及丰富的人生经验,数以万计的洋人及西藏人成为他的弟子,他的开示更成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及不同背景的人之终生指引。【祈竹法师自序】【高伦·德格拉斯神父序】祈竹仁宝哲的智慧与体验,源自一个活生生的传承。这个传承始于耶酥出生前五百多年。于一九八五年,在西澳洲柏斯近郊的一个天主教修院中,不分老幼的天主教神父齐集一起,听受这位西藏佛教僧人的分享。他的听众不但被演说内容所吸引,更被讲者的亲切和善与源自内心的谦逊所深深感动。我是当时在场的神父听众之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