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赖耶受熏和持种性 空 阿赖耶识为一切法所依,列为唯识学要位,但小乘学者并不承认它,只说六识。法相唯识学为什么要在表面心外更立潜在“心”呢?原因在于只说祖显的间断六识,不能一贯的如实的说明因果的关系,必须立个微细的相续的潜在心,方能具体的说明众生的生死相续。假定没有一个常恒不断的相续心的存在,所谓生死轮回就无法建立,故“心”在唯识学上是十分重要的。“心”(阿赖耶识)是一不具体形而能普遍摄持诸法的一种精神作用,依其作用可分为“受熏、持种”两类。现简介如下: 一、受熏 受熏是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受前七转识的熏习。熏是击发义,习是数数义。前七识心王、心所起现行时,其势用强盛者,则于生起之刹那,能数数击发第八识。植其气分于第八识自体分中,而发生新种子,并使本有种子熏发而增长。此数数击发之历程,有似于花熏苣藤,是名熏习。苣藤受持其香,然后榨取之,便成香油。此以苣藤喻所熏之赖...
2006-10-10 08:54:50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对谈,1948年……克里希那吉和尼赫鲁坐在面朝壁炉的沙发上,弗莱德曼和我坐在沙发旁的椅子上。我们看着这两张高尚、纯朴而又优雅的婆罗门脸孔,在火光中相互辉映——一位来自北方的高地,另一位诞生于安德拉邦南方最古老的山区。他们的脸庞看起来如雕塑一般,细致光滑的肌肤,衬托着美好的脸型和生动的表情——先知的眼神显得遥不可及,充满着慈悲与空性;另一位则满怀剑拔弩张的生命力。尼赫鲁是位浪漫的行动派,他有高度发展的心智,他充满着关怀,不眠不休地献身于政治,他很想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追寻那未知的领域。...
2002年第1期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张化蒙 内容提要:业感轮回说,这是佛法最为原始的缘起观,单就有情在世间生死而说。谁是世间生死相续的主体?轮回中的业种子又是如何保存的?部派佛教中有种种解释,是“本识论”的初期思想。阿陀那识是唯识学最原始的“本识论”,一方面继承了部派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对“种子说”进行了发展,是“阿赖耶识说”的前身。阿陀那识依“轮回说”开出,以有情为出发点,其思想演变历程为:部派佛教带有实在论的本识思想为阿陀那识的初期阶段,仅仅是在解决谁作为有情生死相续的问题。而阿陀那识则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种子说”,使阿陀那识成为有情根身、种子的执持者,仍就有情而论。而阿赖耶识则是在《摄论》“所知依”的基础上,说有情依于赖耶,器界也依于赖耶,这样将有情的轮回说扩展到器界也是依赖耶而缘起的。在种子说的推动下,建立了世间依于赖耶、出世间也依于赖耶的赖耶缘...
预言诗乃是乩文,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請得隨朝天臺步虛和尚(又作步真麈君)降乩。民国初年,此乩文即甚为哄动一时,因预言光绪之死,以及清廷灭亡,皆谈言微中也。降此乩文者,或地仙、人仙之果位,故其前知乃如是了了。据道家言,地仙人仙能知一百年世事,实不可谓为无稽也。诗曰:昔因隋乱采菩提,误入天台石宝西。朝饮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饥。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弹十代换新仪。欲我辟途途误我,天机难泄泄禅机。1、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里烟波一旦收。2、君做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我希望你思考一件特别的事。如果你能接受这个架构,那么我相信你将会有你此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体验。现在我想要你再思考一件更特别的事。如果你能想像有这么一个世界,在其中,没有一件事是发生到你身上,每件事都是经由你而发生的话,你就会得到这七包话中你所想要送给自己的讯息。* * *欢迎你来到此刻!你“理当抵达”这里,因为这一刻是你自己设计来带你到你即将经历的有福经验。你将追寻到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之答案,并且你会一再的、真诚的、由衷的追寻它们,不然你不会在这里。不论你曾否将它当作你外在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这追寻却是一直都在你内进行的。明白了这点后,你就解开了人生的最大神秘之一: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发生的。...
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 李缵铮记 此次省会四众。暨各大护法。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虚云知识浅薄。愧不敢当。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第一敬辞欢迎。第二敬谢请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诸代表承诺。虚云始敢下山。到达后。蒙各界诸多优待。六榕寺地方窄狭。光临者每不及应接。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无用无能。无话可说。无法可说。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何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发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渡。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
观尊驾这八字禀得中和之气,为人有刚有柔又喜财官有气。必得妻贤子贵。但是六亲少靠,弟兄情疏。自饮酒自还钱,自打鼓自划船。命带比肩兄弟不和。正是李广将军箭,关王刀千里独自称英豪。弟兄二三不为孤单,弟兄五六不如独宿。看君三妻命,方可得成双。若还不硬对,中路见刑伤。看你子星二三,但是头男长子有亏。必须先花后果,可免东败于齐。只是四柱生得健旺,生平丰衣足食,有个功名气象。不过文星受制,看你平常道有个昂昂气象。只是这几年运限不高。虽然不退财还须要见灾。多亏三合、天喜星化解。往后交上好运,有十年大旺,兴家创业。妻财子禄可许寿几何。详观贵造生得旺,一生衣禄无亏,为人耿直,有救人之心,无害人之意。你有好心却无好报,可爱者印绶当权。男命印多主有寿,女命印多无子星。所以子评上说得好:满盘都是印见女贵如金,老来不问喜,再将寿元推。目下走的差运,三月六月九月小心跌卧之灾。月建财官不可冲,...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胡晓光 “在”与“知”是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一切哲学都是对“在”与“知”的反思追问,由此构建了哲学存在论与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活动是一种反思理性,它以纯思的方式审视所知一切的本质与因由。在历史上哲学是有演变与转换的过程的,最初哲学是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同科学一样直接指向存在。其实这个存在,只是一个“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这种最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体主义哲学,当然还是一种外在实体主义。由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深入与进步,因而产生了反思意向,这时便产生了反思理性的认识论哲学。这时“在”被“概念化”以思维的存在而被反思追问,人们认识到“在”与“知”是有同构,这便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哲学。随着“知”与“在”的哲学演绎系统的完备,人们又意识到所谓反思追问的所知一切问题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语言”,因为所知一切包括“在”与“知”的问题...
作者:(美)斯科特.莫克 于海生译问题和痛苦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我熟悉类似的抱怨和诅咒,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
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其人其事邹自振 欧阳竟无(一八七一至一九四三),又名欧阳渐,江西宜黄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佛教居士,佛学教育家,唯识宗代表人物。 唯识学说为古印度无著、世亲所创立,在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竟无对唯识宗的贡献见于他的《唯识抉择谈》一书,他反对净土、天台、华严宗所持的顿悟之说,他的名言“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表达了他。佛教是包举了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的观点。本世纪二十年代,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进行了一系列论争。太虚大师以为,佛教需要与西方思想进行广泛的糅合;欧阳竟无则反对此种糅合之说,主张谨守唯识宗的教义,不同意熊十力重建新理学以包括唯识宗的做法。欧阳竟无的著作《竟无内外学》在他身后出版,近年又出版了研究他的著作《欧阳竞无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Title: Holiness: Its Nature, Hindrances, Difficulties, and RootsCreator(s): Ryle, John Charles (1816 - 1900)Print Basis: London: James Clarke & Co., Ltd.CCEL Subjects: A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OLINESSITS NATURE, HINDRANCES,DIFFICULTIES, AND ROOTSBYJ. C. RYLE, D.D.Foreword by D. MARTYNLLOYD-JONESJAMES CLARKE & CO., LIMITED6 WARDROBE PLACE, CARTER LANE, LONDON EC.4THIS EDITION 1952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1 凡遇石山宜尋土穴,那裏的土色如顯紅黃色,就表示那裏的氣脈衝和。在石山上若找不到土穴就不要扡,如所見穴土的顏色為紅黃色,這就表示穴中的氣脈衝和。 2 在土山上卻宜尋找石穴,如石色為紫白色,表示其質地溫潤。若在土山上找到石穴,則石穴一定要顯紫白色,而且質地溫潤的才主吉,如堅硬得如頑石一樣則主山。 3 如果在石山上只有石穴,則必須穴石柔脆可鋤才為吉。所謂柔脆也意味著穴石的質地溫潤。 4 如果在土山上只找到土穴,則必須土質精強才是好的。這時土質不宜太潤淨。 5 如找到土穴,則要求土質紋理緊密,似土而非土,即上文所說土穴精強的意思。 6 如找到石穴,則要求石質顏色鮮明,似石而非石,即上文所說的石穴柔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