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于人其实并无差异,妖是妖他妈生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当妖有了感情之后就不再是妖了,是人妖。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文是人兽还算兽兽反正都一样长卷被众人抽飞~这真的是文案吗?切入正题,千年的狮精中意一人间男子,不择手段的将他带回。却在疏忽之后让他逃走,那人间男子身上有狐族的最高巫咒他在没有破解之前将被人与狐妖一视同仁。穆祈雅只有找到对他下巫的狐妖才能从新做一个正常的人。在逃脱狮精山之后结识了鹰王。于是走上了强迫修行的路程,在不经意间已经开始了他危祸人间的道路。我们伟大的小狮子是要抓回他可爱的猎物的。帐着新靠山一座又一座也是没有用的。此文第七夜这栏里可能算是纯良路线了,可以放心看了~~~应该能让人接受...
*Catuhsataka Sastra Karikaby Aryadeva*Homage to the foremost excellent ones who possess great passion.*Chapter 1: Abandoning Belief in Permanence*1. If those whose lord is Death himself,Ruler of the three worlds, without a master,Sleep soundly like true [vanquishers],What could be more improper?2. Those who are born only to dieAnd whose nature is to be driven,Appear to be in the act of dyingAnd not in the act of living.3. You see the path as briefYet see the future differently.To think both equal or unequalIs clearly like a cry of fear....
印度月称论师造论西藏宗喀巴大师疏法尊法师译汉文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序 佛说法四十九年,全部精义实汇归于般若大海。中论为渡般若之慈航;入中论乃达中论之梯阶。总其要旨是在成立一切法无自性而建立因果缘起。惟文义幽邃极难通达!宗喀巴大师从而疏之,显彼密意。全论以十波罗密配释十地。其前五度及后四度与大乘各宗无大差异,而慧品中则详辩正见广为质难,不但不共瑜伽经有且不共自续别于他生义中广破唯识分及清辨精微奥妙叹未曾有诸有智者幸善观择次封仰慕此论。前年春间曾请悦西格什依据藏文原本讲授严定法师翻译惜甫毕初地空袭频仍格什复有赴藏之行遂尔中辍今幸法尊上人善能远承玄奘事业,译出斯论,使渴望月称者心愿圆满,中观正义亦得更为光显。嗟夫,正法凌夷,邪说横兴,杀伐相循,靡有攸止。用将此论付印流通,伏冀见者闻者咸引发善根,深信因果,倘能于性空中不坏一切善行,缘起上不起我我所执,则彼岸在望捷足可跻,...
尊者阿姜查[简介]尊者阿姜查出生于1918年6月17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绷.拉贾泰尼镇外一个小村里。在上完小学后, 在寺院作了三年沙弥, 之后还俗回家, 帮着父母务农。二十岁时, 决定恢复出家生活, 于1939年4月26日接受比丘具足戒。阿姜查的早期寺院生活, 是按着传统模式进行的, 主要是学习佛经与巴利文。 在他出家的第五年, 父亲病故, 这个事件直接提醒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令他深思。尽管他已读过经典, 粗通巴利文, 却似乎对苦的终止没有进一步的亲身理解。他于1946年离开寺院, 开始云游四方。他步行了大约四百公里来到泰国中部, 一路住在丛林里, 早上在附近村里托钵。 后来他在一家精修毗尼律的寺院里留住期间, 在那里他听说了阿姜曼, 这是位当时最受尊敬的禅修大师。阿姜查急于见到这位卓有成就的老师, 于是又开始行脚, 前往泰国东北部寻找阿姜曼。...
净土往生传 叙净土往生传 宋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 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辞之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分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之一分也。其义犹何。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拥之也。然如来舍净梵降迦维。其说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随机有授。其间龙天释梵声闻缘觉大菩萨众。弃头目捐髓脑。外于国城珍宝。殷勤三请者非一。如来或辞或默。止止而不说也。有之至是而乃自说。诚悲五浊异生流浪。而不息者长劫。夫将厌五浊。期生于净土。必在乎专念。念言之至以系乎想十六观。所以第资焉。经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举其渐之之谓也。行始于有修。智始于有习。无上极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确乎其不可拔者也。故一念转三涂之苦。十念阶九品之善。此...
选自布雷克《改革宗灵修系统神学》16章, 王志勇译在前面几章中,我们描述了人本有的圣洁属性,以及他在那行为之约中与上帝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又描述了人的愁苦,因为人违背了行为之约,就受制于罪的支配,并因此而受到惩罚。现在我们来考察处于恩典之下的人,因此,我们首先来探讨恩典之约。1. 旧新约中的“约”(The Word “Covenant” in Old and New Testaments)在希伯来文中,“约”就是berith。根据语言的性质,把这个词作为barah的衍生词,要比作为bara的衍生词更连贯一致。bara的意思是“创造”,而barah的意思则是“拣选”。在立约的时候,当然是有对人和条件的选择的。在习惯上,要用各种仪式来证实约的订立,杀牲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些动物要被劈成两半,分开放在两边。然后立约各方要从中间走过,从而表明:“假如我违背此约,我必如此被劈成两半。”在《创世记》15章9至10节和《耶利米书》34章18节及20节中,我们都曾读...
《春秋穀梁传注疏》目录 目录 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 □《春秋穀梁传注疏》□注 晋·范 宁□疏 唐·杨士勋□整理 明月奴□制作 真 如□发布 读书中文网 《春秋穀梁传注疏》序 序 [疏]释曰:此题,诸本文多不同,晋、宋古文多云《春秋穀梁传序》,俗本亦有直云《穀梁传序》者。然“春秋”是此书之大名,传之解经,随事则释,亦既经传共文,题名不可单举。又此序末云“名曰《春秋穀梁传集解》”,故今依上题焉。此序大略凡有三段。第一段自“周道衰陵”,尽“莫善於《春秋》”,释仲尼修《春秋》所由,及始隐终麟之意。夫圣哲在上,动必合宜,而直臣良史克施有政,故能使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洎乎周德既衰,彝伦失序,居上者无所惩艾,处下者信意爱憎,致令九有之存唯祭与号,八表之俗或狄或戎。故仲尼就大师而正《雅》...
巴 宙以生存於二十世紀的現代人去研究二千五百年前釋尊的生活、教理,當時印度的宗教思想及社會習俗等,因「去聖日遠」,實非易事。且佛教之傳入中國全賴翻譯,因華梵語言的特殊結構,及文章體制的不同,一重繁,一重簡,轉梵為華是去繁就簡。簡之太甚則難免陷於晦澀,所以初期的漢譯經典頗不易讀;若無注疏則了解實難。其最劣者是有失原意,不為無益,反而有害,其較下乘者則為「有似嚼飯與人」1使人嘔吐。那是失其精神,只存糟粕。此可見迻譯之難,幾乎至於不可能之境地。語言隔閡固為了解原始佛教的障礙之一,但初期來中國之譯經傳教者并非直接來自印度,而是展轉從其他地區及其他國家,諸如安世高來自波斯,支讖來自月氏,白法祖來自龜茲,康僧會來自康居,以及其他來自中亞及西域南海各地。為了時間與地域的關係,及本地的宗教與外來的宗教因接觸而起了變化作用,故自上列各地傳來中國的佛教不能說是沒有變質的、純粹的原始印...
昂旺敦振世间法就是苦。 第一步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脱世间的苦的。贪著世间的安乐就是苦,就会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 出离心第一步就要对世间安乐不感兴趣,随缘而适应。 第二步要认识世间安乐对我们的害处,要生厌离心。 第三步就要想到这些苦是由啥子来的。它是由烦恼而来的。所以我们非求断烦恼的方法不可!!!烦恼是执著有实有自性,一般佛法上叫我。只有无有实有自性的空慧才能断实有自性,要生空慧,必先有定,要有定,必须守戒。所以我们生无我的智慧,要修戒定慧。厌离生死轮回的安乐和想出离的心这就是出离心。要修戒定慧,证了空慧后出离心才算圆满。出离心就是要这样修。世人最贪著的世间安乐,正是我们要厌离的,要求解脱的。...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已有 20 年了。从 14 世纪的 40 年代起到 17 世纪的 60 年代止的大约 300 年间,精确地说是从 1368 年到 1644 年的 277 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 1126 年自从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中华帝国后期史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本地王朝和外族征服者王朝的这一...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目 录 一 功德品 27 二 发愿品 42 1. 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42 2. 辐轮王率众供养如来 46 3. 宝藏如来解析梦境 49 4. 海尘劝请众生发心 52 5. 辐轮王与诸人发愿并得授记 60 6. 海尘所发五百大愿 72 7. 如白莲花之殊胜大愿 99 8. 海尘得授记 104 9. 当场其他众生所发誓愿 105 10. 系念佛陀及身着法衣之功德 108 11. 大悲尊者转生为福力王 111 12. 摄受浊时众生 114 13. 微财转轮王施身 117 14. 灯显王利益众生 121 15. 权巧方便度众生 125 16. 劝请诸佛初发心 129 三 布施品 141 17. 大悲尊者太子以身饲虎 141...
第一章 导言有一次,世尊在一个名叫劫摩沙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同住。在那里,世尊向比丘们说法。“比丘们!”他说。“世尊!”比丘们答道。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话:“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四念住(注一)。“是哪四念住呢?”“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