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短篇H文小说人气周排行榜

七淨门与禅观诸境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漂亮格子 |更新时间:2024-05-03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捨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上师意修净除诸障法中·自显诵即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冬冬 |更新时间:2024-05-03
上师意修净除诸障法中·自显诵即解脱莲华心要续空行密语云:热啊夏卡梵语云贝玛嘎巴单札藏语云:莲华心要续大伏藏师秋吉林巴掘藏顶礼光明了义尊!无始无终之时际,自然觉性宣说此,一基二道五果法,如芥空明界中圆,法身无偏普周遍,报身相好庄严住,化身示现无边际,离绝偏袒方堕处,智慧自显遍炽盛,悉可显现悉可幻,密严自性遍轮涅,密严庄严刹土中,师眷密意无二别,菩提萨陀男女众,净不净等所化机,不可思议法界时,恒常相续决定时,不定差别变迁时,未证邪见与偏证,及诸分证实相等,随顺不同所化机,宣说别别行道法,真实胜密此妙道,次第灌顶入法门,助缘誓言应清净,依修瑜伽与诀窍,... 
盲派算命百言百中秘中秘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理性的思索 |更新时间:2024-05-03
轉貼1、 下雨天出生人的八字標誌凡是下雨天或下雪天生人的八字四柱中干支水多,干支無乾土全是濕土。至於是下雨天生的還是下雪天生的,一看季節,二看地理位置,南方冬季也無雪。2、剖腹產生人的八字標誌柱中有傷、殺、梟及刑害全等不利組合止人出生,當年不是差點養不活便是剖腹產。3、 柱中有四水、生在船上或臨水而生,或生於動態場所。4、 柱中有三火,出生時鄰居有喪事,或家中有憂患之事。5、 生在道路或外出路中的人標誌四柱納音有火土,而土納音多於火,日或時干見庚者既是道路中生人。6、 超正常出生時間生人的標誌:時柱與胎元天干相合,時柱地支又與胎元地支相鄰(相鄰:如子與丑、丑與寅,寅與卯,卯與辰……)主人出生超正常時間。... 
佛教的涅槃思想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淋雨 |更新时间:2024-05-03
  总序  序论  第一编 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导言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涅槃学说  一、无我与涅槃  二、心解脱、慧解脱之境  三、不可思议的涅槃  第二章 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  一、实有涅槃  二、择灭无为  三、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第三章 经量部的涅槃学说  一、断烦恼即假名涅槃  二、观念论的学说  第四章 《成实论>的涅槃学说  一、二重二谛与涅槃  二、灭三心得涅槃  三、与有部、经部涅槃观的比较  第二编 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桨学说  导言  第五章 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学说  一、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二、龙树中观学的缘起性空说... 
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热度 26 | 短篇H文 | 上传: 一半儿 |更新时间:2024-05-03
  编者的话  藏传佛教常常予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东西方都可说是广泛弘扬了起来,不少高僧应邀到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弘法布教,令有兴趣人士得以亲近学习。可悲的是,华人佛教圈子中仍然存在不少对藏传佛教的误解,很多人亦只限于热衷参与灌顶一类之法会,对藏传佛教未能深入了解。意欲加深对藏传佛教之认识的人,往往又因为语言上之障碍及缺乏机会长期亲近善师,在很多基本问题上仍然未能释疑。市面上现已有不少藏传佛教著作,但似乎仍缺乏了一些浅白易明而内容切身的书籍足以为初学者解疑增慧。  对资深的佛教学者及追求高深哲理的人来说,此答问集的内容可能是他们不屑一读的。但对广大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著作可能正好解答了心中积集已久的疑问,同时也能纠正不少教内外人士对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错误见解。...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 |热度 27 | 短篇H文 | 上传: 白寒 |更新时间:2024-05-03
宗喀巴大师造颂 比丘法尊译 优婆塞刘彭栩造科安钦上师说解 比丘观空度语 优婆塞周叔迦笔受於讲说之初,常先开示听经之法,请应如何发心,及以何想而谛听闻。是中有六种想,第一於已作病人想,来听法者身体健康,何以云病,所谓病者,非四大不调之痛,乃烦恼增盛之病,吾人流转三界,莫不由於贪嗔痴烦恼,故称病人,以听法者现具贪嗔痴三毒故,四大不调之病,亦由三毒而起,贪盛者水大不调,嗔盛泛火大不调,痴盛者风大不调,由内三毒盛故外感四大诸病,是故听者於已应作病人想。第二於说法者应作医师想,善知识开示法药,犹如医师随所有病而与其药。第三於所说法应作药想,以有斯病故,应以斯药而为对治。第四於如法... 
佛教史 |热度 27 | 短篇H文 | 上传: 冥王 |更新时间:2024-05-03
佛教史序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的初期,还不可能产生宗教。①从没有宗教到产生宗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它历史地产生,也将历史地消亡,它也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不能悬空地存在着,它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宗教也必须生存(传播)在一定的民族和地区。宗教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历史变化了,宗教也发生变化。宗教生活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制约。历史上有些民族原先共同信仰某一种宗教,由于政治的原因,有的被迫,有的自动改信了另一种宗教,这类实例很多,中国有过,外国也有过。那种认为宗教是永恒不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认为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牢固结合,永远不可改变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但不能等同。... 
中论略义+圣龙树菩萨造颂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中国必胜 |更新时间:2024-05-03
  圣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汉  观缘品略义:  此品略义有三,即说明对于所破的是如何执法和以正理破除之后结论如何,以及如何建立因缘及果。兹约言之:  由种生芽及从薪起火等作用,当眼见耳闻之时,若认为因果二法,不仅是唯名安立,而且执为彼名言所安立境之能生、所生,是有自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彼所执境,若许为有,则应观察:果之生起与因缘法,是自性一?还是自性异?如是观已,即从果的方面,破所生有自性。又应观察:因中有果?还是无果?此是从因的方面破能生有自性。总的说明:若有自性,则因缘及果,都不能建立,即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要之,其所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者,由于对因果等法,执有自性,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至,欲破除之,非常困难。又彼自性,若已破除,则于无自性上,建立因果,极为容易。因此自宗不以说明于名言中建立因果作用为主。... 
十八空论真谛版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管他三七二 |更新时间:2024-05-03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龙树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十+义+量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一半儿 |更新时间:2024-05-03
随学瑜伽菩萨戒韩清净著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风林等声,非能诠表。咒术等名,诠非显了。违法相义,不令他悟。不具二义,故不名法。今为有情,于佛所说三乘相应法教训释言辞,善思善达,不为传闻无义无利相似言论,及自见取虚妄比度少分道理之所迷惑。略举十义,以示方隅。依圣教量,明了显示,令失没义,今重开显。愿诸有情入圣教者,转生净信,未入圣教,不生谤毁。十义者何?一、世间有情义。二、佛教义。三、真如义。四、种姓义。五、善巧义。六、因缘业果义。七、唯识义。八、净土义。九、成佛义。十、立宗义。此中次第,为诸愚夫于所现见世间有情,种种计度,不能... 
仓央嘉措情诗六十六首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雨霖铃 |更新时间:2024-05-03
仓央嘉措情诗六十六首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二十五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错,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由于接触过广大的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从而写出了优美动人的《仓央嘉错情歌》。一说仓央嘉错被解往北京途中遭害,所写作品为二十五岁以前的东西。... 
法界次第初门十六特胜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红色风帆 |更新时间:2024-05-03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蕅益大师《选佛谱》第四卷曰:若以十六法横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飘雪的季节 |更新时间:2024-05-03
  创古仁波切  著  帕滇卓玛   译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引 言  七金刚论题  佛  法  僧  佛 性  证 悟  功 德  佛行事业  结 论  辞 汇  译者简介  中文版序  很多人都知道佛法是一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宇宙、时空、生命、人性的实际学门。进入佛门就像是进入了心灵实验室一般;在这个实验室中,我们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依照正法,达到“觉悟”。  不论我们的出身、性别、学经历,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有能力去了解和领悟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中那分深奥的智慧和慈悲。虽然我们都有这种能力,都必须要懂得窍门,才可以使我们经由辩认、了解,然后发展和领悟自身本来具有的智慧。... 
采气十三种秘法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无组织 |更新时间:2024-05-03
  王同生郑兆康  采气就是从天地宇宙空间、日月星辰及万物之中,将各种不同能量流、信息采集体内。盗天地,夺造化,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补自身不足,培养充实自身元气,加速天人合一最高妙境的早日实现。宇宙的正气不同于五谷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大能源。学会广泛吸取万物之气,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以补充人体能量的消耗。  采气的机理是要通过练功者意念作用,使自己全身毛窍穴位自动打开,使自身封闭场向外开放。这时人体吸收体外各类能量流及信息的本领加强,使体内的能量流、信息进行交换,纯化体内能量流,并获得高能能量流,激发人体潜在能力,从而产生各种特异功能。  一、采气预备式――净体功... 
尤宗派之舟+二世达赖喇嘛作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津鸿一瞥 |更新时间:2024-05-03
二世达赖喇嘛作李胜海口译一、印度佛教概观二、小乘宗派三、大乘宗派一、印度佛教概观佛证菩提(略)。佛法分大小乘,其中小乘中又分声闻乘及辟支佛乘;大乘中又分波罗蜜多乘及金刚乘,波罗蜜多乘又称为因大乘,金刚乘又称为果大乘。关于所有的佛法之一切分均可归入此三乘当中,这三乘均是大师所说,是以后印度诸大师所说宗派之依据。四宗即下面要介绍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四宗?这是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有四种不同的宗见,所以不存在五宗及四乘。凡认为有五宗及四乘的,其实均可归入前面所立的四宗及三乘中去。佛是四宗之源头。早先阐述这些教法的大师是宗派的创始人,他们完成了把佛法归入宗派的工作。... 
白话 除妄念经 vitakkasanthana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双曲线 |更新时间:2024-05-14
(Vitakkasanthana Sutta 除寻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祇树给孤独园(Jeta’s Grove, Anathapindika’s Park)。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佛陀说:「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诸比丘,当比丘注意(作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作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共3587本 当前第166/225页 << < 161 162 163 164 165 166167 168 169 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