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 自 〝 即 將 公 開 〞 部 份 )本 頁 目 錄:唐 譯 略 本唐 題 最 當全 經 八 品明 所 觀 境立 三 無 性辨 能 觀 行顯 所 得 果唐 譯 注 解藏 文 譯 本瑜 伽 行 派唐 譯 略 本 《 解 深 密 經 》 , 五 卷 , 唐 玄 奘 於 貞 觀 二 十 一 年 ( 6 4 7 ) 在 弘 福 寺 譯 出 。 相 傳 此 經 梵 文 廣 本 有 十 萬 頌 。 今 譯 是 其 略 本 , 一 千 五 百 頌 , 譯 文 分 八 品 。 在 唐 譯 以 前 , 此 經 曾 經 譯 過 三 次 : 一 、 劉 宋 元 嘉 中 ( 4 2 4 ~ 4 5 3 ) , 中 印 度 求 那 跋 跎 羅 在 潤 州 江 寧 縣 東 安 寺 譯 , 名 《 相 續 解 脫 經 》 , 一 卷 , 只 有 最 後 兩 品 。...
上林主席书衲遵召来渝。主持法会。现已依法启经。又蒙赐以多珍。除在佛前回向之外。并普结众缘。本当趋府面谢。以修法期中。不便离坛。祗得在佛前祝愿消灾延寿。国运昌隆。以副盛意。现前未能民安国泰。固敌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业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远见及此。发起修法息灾。超荐亡者。用心之诚。人天普照。衲无德。恐负重望。兹慈云寺坛场设施。幸能如法。僧众修持。亦甚诚恳。开坛之时。闻已布告禁屠。开坛后阅诸报章。则禁屠未得切实执行。尝问负责之人。则云因有种种关系。事非单纯。势难禁尽。衲甚感不安。且主席倡起斯会。为护国息灾。衲之呈请施行五事。亦非为自己利益。想主席必能洞悉。若单拜四十九天大悲忏。仍不足以裨补于实际。非但有负主席之发心。人民之期望。衲亦不愿为徒托虚名之事也。此次主席代表。暨各长官。均莅坛拈香。待二期毕。当赴华岩主持坛场。想亦必能如法也。主席发起大悲法会。此功德...
确立了此一认知,我们应该感谢佛陀的慈悲,施予众生以心灵救济的法门。什么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扼要地说,就是不二法门。我们只要进入这不二法门,当下就能证得自性,当下就是自在无碍,当下是个海阔天空任遨游的解脱境界。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法门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于台北市师范大学一、对不二法门的认知二、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三、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四、禅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每个人从母胎降临到世间以后,便面对一个多元的世界,过著相对的人生和生活。由于我们离不开好恶、得失、取舍、利害.....因此,我们的心也随著多元的外在而扭曲,迷失了自我。一个分裂、多元的心,不统一又不集中,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力量了。...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蕅益大师《选佛谱》第四卷曰:若以十六法横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 — 《 显 扬 圣 教 论 》 结 构 试 析如 吉 释 迦 世 尊 于 公 元 前 六 世 纪 创 立 佛 教 , 佛 灭 五 百 年 后 大 乘 佛 教 开 始 兴 起 , 七 百 年 后 龙 树 菩萨 (约 公 元 150 — 250 ) 创 立 大 乘 中 观 学 , 九 百 年 后 无 著 菩 萨 ( 约 公 元 四 、 五 世 纪 ) 开 创 大 乘 瑜 伽行 派 。 从 无 著 开 始 创 立 瑜 伽 学 , 到 玄 奘 大 师 将 瑜 伽 唯 识 学 较 为 完 整 地 传 入 我 国 , 中 间 大 致 经 历 了 三个 阶 段 : 一 是 无 著 时 代 的 瑜 伽 学 , 教 典 方 面 以 《 瑜 伽 师 地 论 》 为 代 表 ; 二 是 世 亲 稍 后 的 唯 识...
釋智禪一、遍計的顛倒人的第六意識是特別強大而且了境明利的,又能周遍計度一切境界;是起惑造業?還是斷惑證真?它正是關鍵的力量。所以必須要徹底地剖析它,才能找到病根,興起對治。凡夫的癥結在於遍計一切法是實有的。第六意識是能遍計,那麼它是怎麼遍計的呢?當意識從自種子生起時,由於無始妄熏習力故,自然現出見、相二分。意識所緣的亂相,乃是以阿賴耶識的相分為本質,自識所變的影像,即自相分,為其所緣。雖然有依他起性(因緣生法)的本質,但意識在緣慮時已不是依他起的本質,而是從自名言種子所現起的相似義相。凡夫卻計執它為真。所以從根本上講,凡夫所見的唯是以分別的名而假立的相。而進一步是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本質,也是依名言種而起的剎那生滅的似義顯現,是唯識而無義的。以上可以看出,意識遍計所執的是根本無所有的,是非實的影像。而依他起法是唯識變現因緣而起的假有。...
主后一九四九年,在福州鼓岭同工训练中,神的仆人倪柝声弟兄曾释放多篇有关权柄与顺服的信息,凡与会者莫不在神的光中仆倒,深感那不法者的工作真是充塞全地,但蒙恩者的感觉竟何等迟钝;际此世代的末了,神的儿女若不在顺服上见证主,如何能带下神的国度!台湾福音书房编辑部识主后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日权柄与顺服上编:权柄与顺服第一篇 权柄的重要读经:罗马书十三章一至七节:“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么?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神的...
(Vitakkasanthana Sutta 除寻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祇树给孤独园(Jeta’s Grove, Anathapindika’s Park)。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佛陀说:「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诸比丘,当比丘注意(作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作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作者简介方永刚,1963年4月出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军事学博士。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与结论》、《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冯玉祥与蒋介石》等专著20余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军队重大课题7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军地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 责编手记(1)写在方永刚的新著 《蒋介石:从溪口到慈湖》出版之际 华文出版社 李 庆 不少年轻的读者总有这样的存疑:蒋是伟人吗?蒋是爱国的吗?蒋是民族英雄吗?我相信,读了方的书,读者自有公论。较之国内出版的同题材书,方永刚对蒋介石的评说,可谓独有见地。关于蒋介石的功绩,作者总结了这么几点:...
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虚云印经功德藏2002年录入《禅》刊编辑部编辑整理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林元白 晦山和尚(1610-1672)是明末遗民出家中很知名的高僧之一。他以戒律精严、学问淹博为世所称。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江苏《太仓州志》、《娄东耆旧传》、江西《建昌县志》、杭州《灵隐寺志》、纪荫《宗统编年》、超永《五灯全书》和《新续高僧传弘礼传》等,都有一些记载。但是这些志书和僧传所记都很简略,连他的生卒年月也不清楚,以致其生平学德湮没不彰。我久欲为他写一传记,苦无可靠资料,未敢下笔。近年留心搜访,略知其一生梗概。兹依晦山自著《现果随录》所记年月及最近托云居山性福和尚抄来的《晦山和尚塔铭》等记载,略述其生平事迹。...
大藏寺祈竹活佛生死之轮图的起源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