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短篇H文小说人气周排行榜

慈氏菩萨的由来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散发弄舟 |更新时间:2024-05-14
顶礼供养归依当来下生弥勒尊佛!!!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一日)恭逢弥勒菩萨诞辰纪念日,谨依有关文献介绍弥勒菩萨,以作纪念。弥勒菩萨“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弥勒,正译音为梅怛利耶(Maitreya),华言慈氏,号阿逸多。因菩萨多劫以来修慈心三昧,如偈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慈氏菩萨。本经说: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缘: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一大国王,名达磨流枝,译云法爱。当时,有佛号曰弗沙,时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即询问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种瑞相?比丘说... 
谈心说识(依昱)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冥王 |更新时间:2024-05-14
  [作者释依昱]  前 言  《般若经》云:於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种种世法皆由心。  怀著感恩的心,以一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写完“谈心说识”这个连载於《普门杂志》的专栏。事实上这一系列文章的完成,因缘於师父星云上人对佛教文化事业的关怀与投入。  一九八九年我刚从日本返国,适逢普门杂志的编辑内容要全盘更新,师父为此召开几次编辑会议,得知我的大学论文和硕士论文写的是和唯识有关的内容,就指定我执笔这一方面的文章,而且要每月一篇;《谈心说识》这个篇名也源自於师父上人的构思。因此就从一九八九年十月至一九九一年六月止(普门杂志第一二一期至一四一期)有十八篇有关唯识学的文章,陆绩刊载於普门杂志。...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冥王 |更新时间:2024-05-14
           太虚大师讲述  佛教经律,说二处学:一曰比丘学处,是指比丘应学习的律仪言,规定若者应作,若者不应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众,都轨纳在这个范围内。一曰菩萨学处,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包括比丘学处外,且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萨的学习,是指依菩萨应作不应作的规律,成为学习菩萨心行的基础,其弘深广大,较前者倍增殊胜。现在所要讲的是——菩萨学处。  一、菩萨学处释名  “菩萨”的名称,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义,多数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萨,如见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铸、绘画、纸扎的形像,都叫菩萨,甚者指洋囡囡为洋菩萨,这是含有错误的,而后者更成为习俗的最大错误。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萨的像,但也有比菩萨更高阶位的佛像,也有较低的古圣先贤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笼统地都称之为菩萨。... 
萧克回忆录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笑傲网络 |更新时间:2024-05-14
第一章青少年时期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据1946 年所修的家谱记载,我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五日戌时,即1907 年7 月14 日。嘉禾古名禾仓堡,秦朝时为戍五岭囤粮之所。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历代为乓防重地,故称堡。 163q 年,明崇祯皇帝在镇压了刘新宇领导的香花岭矿工及九峰、蓝山瑶民大起义后,以“禾仓离州治甚远难以遥制”为由,决定设立嘉禾县。嘉禾地处湘南,名为禾仓,实际是穷乡僻壤,禾不嘉,谷不丰。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兄和村里人们为生计而辛劳、忧愁。我的家庭算是书香门第。从我的曾祖父起一直到我的堂哥,四代读书、教书。听父辈们讲,曾祖父萧人杰是贡生,后选儒学正堂。我没有见过曾祖...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更新时间:2024-05-14
  一九五一年夏印顺法师在香港屯门净业林讲  悬论  一叙大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华、涅槃、楞伽等经的要义,本经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时代,流通极广。今先以三义,来略明本经的要义:一、平等义,二、究竟义,三、摄受义。  一、平等义: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句话,是极深刻、极伟大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不简别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在六道中轮转的其他众生,无论如何,也终于会有修学佛法的能力,达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说这些众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为一切众生的,所以佛法极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虽是为一... 
新派六爻预测学 课堂笔记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独来读网 |更新时间:2024-05-14
《新派六爻预测学》课堂笔记一、五行定义:世界是由水、火、土三种基本物质组成,木和金是由水、火、土产生,木和金只是代表三种物质相互转变过程的一种表达形式,并不是实的。只有水、火、土才是实的。因此把水、火、土划分为实;金和木划分为虚。其中土为虚实特点都有。2、五行三种状态无论水、火、土还是金和木都有三种状态,即:阴、阳和阴阳不分;也可看成可见、不可见、似见非见;有、无、有无之间的三种状态概念。3、五行的类像水为被动资源、火为能动资源、土为转化载体,金为无形(不可视)变化、木为有形(可视)变化。4、五行特点水好的人财富多、木好的人有形变化多(表演好)、火好的人付出多、金好的人无形变化多(特意、思维等)、土好的人接受转化能力强(体格健壮)。...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更新时间:2024-05-14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作者 : 胡晓光  缘起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以往讲缘起法者,多是将经论中的各种缘起名目罗列一起,一一地对名相进行诠解,这只是为了对缘起法的知识统观介绍,笔者亦曾撰此类文章。本文则依哲学方法对缘起法甚深义进行研究分析,从实质上对缘起法这一哲学思想要义作统观。  从佛法的立场讲,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的。因为佛教是一种觉者的言教,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体系,并不是一种神道教。佛教是无神论,它否定神我与灵魂的存在;但它又不是唯物主义,它主张万法唯心。说非宗教,并不等于佛教中不存在宗教成分,只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很多不共处。佛教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佛教又否定思辩可以认知本体真实。佛教的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也是不共的。这种主张在近代为欧阳竟无居士所提倡。... 
倪柝声-为主而活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冬冬 |更新时间:2024-05-14
总目录第一部在神的家中一与世界分别今天,我们要对初信的人,讲到与世界的分开。关于这一个问题,在圣经里的命令是相当多。在旧约里的榜样和教训也是相当多。像巴比伦、像所多玛、像迦勒底的吾珥、像埃及,都给我们看见,人应当与世界分开。与世界的分开,是有好几方面应当分开的。埃及代表世界的快乐;迦勒底的吾珥代表世界的宗教;巴别塔代表世界的混乱;所多玛代表世界的罪恶。人应当脱离埃及,人也应当像亚伯拉罕一样从迦勒底的吾珥出来。罗得到了所多玛,以色列的国民陷在巴比伦,都应当从那里头出来。圣经里,用四个不同的地方,来代表世界;同时把这四个拿来给神的儿女看,人该怎样脱离世界。我不知道你们出去所碰着的初信的人是甚么样的人,如果有人好象是有一点属灵的知识,有一点属灵的背景的,不妨把这四个完全提起。普通的时候,我们提起埃及就够。... 
走+向+解+脱_zjp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披荆斩棘 |更新时间:2024-05-14
  ——三乘根本戒概述  (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前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象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 
转识论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风雅颂 |更新时间:2024-05-14
  No. 1587  轉識論(從無相論出)  陳代真諦譯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即阿陀那識。三塵識。即是六識。果報識者為煩惱業所引故名果報。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栖處。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問此識何相何境。答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問若爾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識此識能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譬如無明。當起此無明。相境可分別不若可分別非謂無明。若不可分別則應非有。而是有非無亦由有欲瞋等事知有無明。本識亦爾相境無差別。但由事故知其有也就此識中。具有八種異。謂依止處等。具如九識義品說。又與五種心法相應。一觸。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心恒動行名為作意。受但是捨受。思惟籌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邪成正。名為思惟。作... 
竹窗随笔、二笔、三笔(全)_莲池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谁知道呢 |更新时间:2024-05-14
‘竹窗随笔’为明末高僧莲池大师所作,内中收录了大师随感所笔之短文四百余篇,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乃至对佛儒间的诤论也有一番精辟论述。而其中谈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师的风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范。···竹窗随笔 竹窗二笔 竹窗三笔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著出版说明竹窗随笔序僧无为人命呼吸间古今著述儒释和会楞严(一)楞严(二)礼忏功德螯蛎充口东门黄犬为父母杀生鹿祀求名心喻换骨洪州不得珠体坟墓菩萨度生悟后孚遂二座主实悟出家父母反拜生愚死智庄子(一)庄子(二)... 
白话阿含经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套牢 |更新时间:2024-05-14
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刘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 
解脱自在园十年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辩论 |更新时间:2024-05-14
佛使尊者【法音丛书出版缘起】向大自然学习佛法香光书乡编译组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回归佛陀的本怀]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菩提道次第略论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翱翔1981 |更新时间:2024-05-14
宗喀巴大师著卷之一  一九三九年己卯岁正月十四日午後五时於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开讲  师云,今讲略本《朗忍》(道次),听众应先作思惟,凡三界士夫有愿趣向解脱之途者,我皆顶礼恭敬。凡以前得解脱道之贤士夫所行,我皆愿行。因我昔於无始生死海中,忍受无边痛苦,今幸得难得之人身,而又暇满,得闻正法,皆由过去善业而来,较胜於如意摩尼宝千百万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此难得幸得之人身,自应作最有意义之事,勿使空过。云何最有意义,即世间与出世间之利乐。世间利乐,指现世与後世而言。出世间利乐,即指佛位。以上所说之利乐,以此暇满人身皆可取得。云何人身如是殊胜?因人身具有三种大力:  一、依境力大。如经说,譬如有人发慈悲心,解救一人,复有人救护多数人,其功德自较前为大。复有人发菩提心,救度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则不可思议。... 
弘一大师格言格言集 (完)作者: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卖吻 |更新时间:2024-05-14
本书由豆丁中文网(曦江迥蓉)收藏整理。豆丁中文网,期待你的参与!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201愣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别克陆上公 |更新时间:2024-05-14
美国 法云寺禅学院院长上妙下境 长老 开示目次:一、引经立题九、 大乘法空金刚慧二、愿力为先趣圣道十、 言说安立唯识现叁、恒学佛法无厌足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四、采集业由执着起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五、众生执着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六、罗汉分别花着身十四、圣道依法不依人七、诸法本性无分别十五、抉择所修是圣道八、无常为门入圣道十六、教观并行道心坚 一、引经立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叁里有一个颂:「采集业为识,不采集名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共3587本 当前第175/225页 << < 171 172 173 174 175176 177 178 179 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