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其人其事邹自振 欧阳竟无(一八七一至一九四三),又名欧阳渐,江西宜黄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佛教居士,佛学教育家,唯识宗代表人物。 唯识学说为古印度无著、世亲所创立,在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竟无对唯识宗的贡献见于他的《唯识抉择谈》一书,他反对净土、天台、华严宗所持的顿悟之说,他的名言“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表达了他。佛教是包举了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的观点。本世纪二十年代,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进行了一系列论争。太虚大师以为,佛教需要与西方思想进行广泛的糅合;欧阳竟无则反对此种糅合之说,主张谨守唯识宗的教义,不同意熊十力重建新理学以包括唯识宗的做法。欧阳竟无的著作《竟无内外学》在他身后出版,近年又出版了研究他的著作《欧阳竞无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1 凡遇石山宜尋土穴,那裏的土色如顯紅黃色,就表示那裏的氣脈衝和。在石山上若找不到土穴就不要扡,如所見穴土的顏色為紅黃色,這就表示穴中的氣脈衝和。 2 在土山上卻宜尋找石穴,如石色為紫白色,表示其質地溫潤。若在土山上找到石穴,則石穴一定要顯紫白色,而且質地溫潤的才主吉,如堅硬得如頑石一樣則主山。 3 如果在石山上只有石穴,則必須穴石柔脆可鋤才為吉。所謂柔脆也意味著穴石的質地溫潤。 4 如果在土山上只找到土穴,則必須土質精強才是好的。這時土質不宜太潤淨。 5 如找到土穴,則要求土質紋理緊密,似土而非土,即上文所說土穴精強的意思。 6 如找到石穴,則要求石質顏色鮮明,似石而非石,即上文所說的石穴柔脆的意思。...
第一章 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第二章 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李远杰 内容提要 欧阳竟无在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深研佛学的一生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佛教教育思想。主要由四方面构成,一是关于师生关系;二是关于学佛之观念与方法;三是关于佛学研究所藉之经典和研习次第;四是关于学生的素质。从中他提出了不少值得今人借鉴的真识卓见。 关键词:欧阳竟无 佛教教育 方法与素质 作者李远杰,1968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19世纪末叶,中国佛教已衰败不堪,影响式微。不仅义学凋敝,有真才实学之僧尼,寡若晨星,而且僧团涣散,典籍严重逸失,有效的传法弘道几成别调孤弹。佛门封固一隅,热衷于经忏超度,佛法真智慧真精神被遮隐废弃。这遭致社会先进阶层愈来愈激烈的评击非议,酿成了大规模的“庙产兴学”运动,佛教面临毁灭的危险。此种状况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深深忧患。一方面西学东渐咄咄逼人,另一方面传统儒学衰竭乏术,不甘心全盘西...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学些什么,怎么来修行,庶几能证得个预期的结果。古德说:“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学佛初步的因——“为什么来学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将来结果就不得圆满,非但修行时要走弯路,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知见正是学佛的第一要事。我们上次已经讲了很多,怎样修行能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怎样保护,进一步怎么放任。但是,大家对这点还是不甚理解,所以有人给不修正法的人说些相似神奇的话,一拉就拉过去了。现在这个时代,魔法横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恶的人使用种种花样来骗人,榨取钱财,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见第一要正,免得上当受骗,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还是要再讲知见正的重要。...
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
—唯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唯识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此宗之名称有五,一约辨相,名法相宗。此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立以决择判断诸法之体性相状故。法者万法,略为百法。相者性相,具有万相,略为三性。百法一一具有此三,论究此道理故,名之曰法相宗。二约所明理,名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之曰中道宗。三约摄机,名普为一切乘教宗。小乘唯声闻缘觉二乘,般若唯为大乘中根机类,此宗显了说三乘凉声闻缘觉菩萨)同说观法,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之曰普为一切乘教宗。四约显理,名应理圆实宗。此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立。所谈教相观法,俱应胜义理,圆满真实故,名之曰应理圆实宗。五约观行,名唯识宗。此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所立。且约法相,则有五法事理五种唯识等。又约观心,则有五种唯识观等。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约归一识。...
沈海波 一、小引 因明学向为人们目为绝学,研究者不多,即便是在因明学初入中土、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的人数和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之少。台湾湛然寺水月法师《中土因明二期概略》曰:“唐代,译输移流,群僧探究,岂属偶然。一代盛世,研究因明者约38人,注述78部。”[1]这种研究的规模,与当时庞大的佛学界相比较,实在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近代以降,因明绝学渐显复兴之势。但对于因明学史而言,有关的研究还是不足。近五十年来,学者们关于因明学史的研究论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较有价值的也仅有数篇,如:虞愚《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2]、吕澂《因明学在中国的最初发展》[3]、沈剑英《因明学的产生、发展和东渐简论》[4]等。...
第一章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概述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又称金刚亥母拳法,为藏密噶举派(白教)“金玉不易、轻易不传”的一套大法。 我有幸得恩师传授这套大法。“大”者为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智慧、圆满,足用终身。“金刚者”,金中之精也,坚不可破。为宝中这宝,修持能行五方之气、五方之光,能净、治身,脉之气,去全身之浊气,断一切烦恼、延年益寿、获金刚不坏之身。“瑜伽”者意为相应,即身、口、意三密相应,天人相应之意,是思悟佛法超的修持方法,修之可祛病、健身、常乐、长寿,增智开慧。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特点:一、 本法包括“大圆满”、“大手印”所修每一座“妥嘎”(色法,把物质、在人指身体)、“且却”(心法,指精神)“色心不二”(心物不二、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三部分核心内容。长修者,会达到心理安祥的境界,安祥是生命源泉,活水。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百病从心生“,心安气足,气足血旺、...
达吉上师讲授一、九种心理状态①在禅修的开头,行者长养第一种心理状态—“初住”。此时的心只有些许的稳定,行者找到目标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飘荡到别的地方去了,但你要把目标找回来,散心,提起,如是反复为之。当你正修长养止观力,最后你会发现,你的浮想会比以前更多,似乎愈修愈增长心理的散乱。但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不应该以为这是过失,相反地这是一个好的征兆,因为现在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里发生些什么事了。比方说,你在某处的外面,只要你不特别注意而只是坐在那里,任心飘浮,做些不着边际的白日梦,你不会注意到是否有许多人、车来来往往。你不会特别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许多车辆通过,这是因为你不关心的缘故。但是,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个地点,真的好好注意通过的人、车数量,你会发现交通流量真大。你可能会说:“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以前是你不经心,而现在你却注意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