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OF H.H.JINGMEY PHUNTSOK DHARMA RAJA 开篇赘语 顶礼文殊上师!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在这浩瀚无垠的寰宇之中,有无数的佛菩萨以其无尽智藏、无缘大悲、无穷威力、无碍神变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降临于世,饶益沉溺于无边无际轮回中的苦难众生,他们不可思议的行境实非凡夫俗子所能揣测。尤其,对于大圣者众生怙主无等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经劫累世在十方无量刹土以各种身份利益有情、光扬正法的丰功伟绩,即使是现见真谛的登地大菩萨也说不完言不尽,鞭长莫及,难以面面俱到地合盘托出,更何况象我这样的薄地凡夫呢! 暂且不说多生累劫,单单就今生在共同所化众生前外现彰明较著的功德而言,当然作为藏族眷众最起码也略知一二。然而,对于上师足下成千上万国内外汉族为主的弟子们却是知之不多,不甚了了。如今,在法王座前求得正法的人日益增多,而且,通过密法的璀璨瑰宝-无上大圆满即生获证佛果也是每一位...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胡晓光 “在”与“知”是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一切哲学都是对“在”与“知”的反思追问,由此构建了哲学存在论与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活动是一种反思理性,它以纯思的方式审视所知一切的本质与因由。在历史上哲学是有演变与转换的过程的,最初哲学是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同科学一样直接指向存在。其实这个存在,只是一个“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这种最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体主义哲学,当然还是一种外在实体主义。由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深入与进步,因而产生了反思意向,这时便产生了反思理性的认识论哲学。这时“在”被“概念化”以思维的存在而被反思追问,人们认识到“在”与“知”是有同构,这便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哲学。随着“知”与“在”的哲学演绎系统的完备,人们又意识到所谓反思追问的所知一切问题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语言”,因为所知一切包括“在”与“知”的问题...
作者:(美)斯科特.莫克 于海生译问题和痛苦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我熟悉类似的抱怨和诅咒,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
(1953年2月22日一3月8月)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很慈悲,各位班首师傅的办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大家发心来打静七,要虚云来主七。这也可说是一种殊胜因缘,只以我年来患病不能多讲。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来说,也不过是拾佛祖几句剩话。至于宗门下一法,乃佛末世升座,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是时座下人天大众皆不识得,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咐嘱于汝。”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须知《大般若经》中所举出之禅,有二十余种之多,皆非究竟,惟宗门下的禅,不立阶级,直下了当,见性成佛之无上禅,有甚打七不打七呢,只因众生根器日钝,妄念多端,故诸祖特出方便法而摄受之。此宗相继...
Title: Holiness: Its Nature, Hindrances, Difficulties, and RootsCreator(s): Ryle, John Charles (1816 - 1900)Print Basis: London: James Clarke & Co., Ltd.CCEL Subjects: A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OLINESSITS NATURE, HINDRANCES,DIFFICULTIES, AND ROOTSBYJ. C. RYLE, D.D.Foreword by D. MARTYNLLOYD-JONESJAMES CLARKE & CO., LIMITED6 WARDROBE PLACE, CARTER LANE, LONDON EC.4THIS EDITION 1952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鲁拜集》小 引波期诗人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他的生日,迄今没有人知道,大概是生在十—世纪的后半。有人说他死在—一二三年,但是也不大的确。他的故乡是在可拉商州(Khorassan)的纳霞堡(Naishapur)。可拉商州在波斯的极东,为亚细亚大陆所拥抱。气候温和,土地丰美,适于农业。棉花的栽培最盛。棉织物、绢、呢等类自古驰名。更产突厥玉和其他诸种宝石。纳霞堡是州的首府,位于州之北部,在莪默当时,是波斯文化的中心地点。莪默的姓,伽亚谟(Khayyam),意思是“天幕制造者”(Tent maker)。有人以为莪默必然是靠着制造天幕过活的,所以用“天幕制造者”为诗人的雅号,考威尔教授(Professor Cowell)和费慈吉拉德(Edward Fitzgerald)便主张这一说。这种雅号通行于波期诗人之间,如阿塔尔(Attar)意为“药材师”,阿塞尔(Assar)意为“榨油者”之类。有人说恐怕是他的父亲的职业。又有人说,诗人幼年所住的学...
◎郑振煌讲\洪逸贞整理一九九八年元月四日讲於高雄市元亨寺「大专青年关怀社会学佛营」前言略我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介绍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可以从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这几个层面来认识菩萨道的修行。第一个我们先认识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先定义一下,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分心力。菩萨道的修行,顾名思义有一个「道」和「菩萨」,道是什麽?是一条路,菩萨道是一条路,是具相的路,最重要的是指这个心。在修行上有三个原则一定要掌握,也就是根、道、果。刚刚一位同学这麽问,为什麽不修佛而修菩萨道?果是在佛。我和诸位都是在凡夫的阶...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釋德範中華佛學研究所提要《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分別在第10、41、43個夢相解說中出現「謗法」一詞並且提出如何清淨「謗法」所引發的惡業。由於「謗」一詞的藏譯語可說完全跟漢譯語詞不同,還有清淨「謗法」業報特殊的方式,引發筆者由語言學、思想層面與宗教現象切入研究。粗略的結果是:從語義來說,「謗法」的梵語可能是“pratik.sipati”、“pratibaadhati”、“du.saka”等詞;就實際的行為方面,當行者自己「不相信」「法」而「捨棄」、「遠離」、「拒逆」或是提出某個法門非佛所說、阻止他人學習,就稱之為「謗法」。不太同於現今「造謠」、「惡罵」的詞義。就教義發展的層面與宗教現象而論,《淨居天子會》特殊的「謗法」清淨方法,是編輯者有意消除比該會更早集出的《般若》、《法華》等經典——絕對的權威與護法的熱誠——造成的在信與不信者之間豎立一道隔絕的籓籬。其方式是行者保持正直、無礙心與親近、供養說法師。...
目录林序 值得喝彩的人生下半场………………………………林振国 译者序 看见不平凡的旨意…………………………………………林淑真 前言 总统,总牧师? 第一章 当尽本分 第二章 勇敢的战士 第三章 浪荡岁月 第四章 人与芥菜种子 第五章 信仰使我得自由 第六章 建造信心的殿 第七章 耻辱的一天 第八章 不被定型的小布什 后 记 服侍现今的世代 林序:值得喝采的人生下半场 他的见证真实感人,很能激励你我的心灵。 在美国历史上,他是以极浅的政治资历赢得选举的一位总统。虽然在国内经济与国际事务的施政上,迄今尚未获得大多数美国民众的肯定和认同,但他恐怕是近代美国总统中相当勇于表达个人信仰的一位。他曾在竞选中毫不掩饰个人的呼召与信仰,就任总统后,也勇于在公共场合祈祷,并公开谈论信心、使命与美国的基督信仰遗产等话题。...
来源:bbs.ningma/viewthread.php?tid=1681&page=1《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整体概括介绍可参考此篇bbs.ningma/viewthread.php?tid=1680&page=1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慈氏名的由来及介绍序九七五年五月,邀请印海法师宣讲弥勒上生经,本经为弘扬弥勒净土要典。佛说净土法门:有西方世界弥陀净土,东方世界药师净土,上方世界众香净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乃至十方净土。唯弥勒净土,则与吾人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变化净土,同处同在,故对欲界众生因缘特别殊胜,最易得生。他种净土,泛摄十方世界众生,唯有弥勒净土专摄欲界有情,由吾人修持三皈、五戒、八戒等即得上生,亦即由现前当生修习善根福德而庄严成就净土。因人类善业增进,社会进化,人间清净安乐净土,即当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