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帖:我的自照錄——裸睡少年 热点 [人气值:1344]发贴时间:10/28/2002 3:03:50 PM 作者:Prajna 返 回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裒如充耳──《詩綺-旄丘》譯為現代漢語:男孩年輕美麗就似珠寶琉璃好哥哥好弟弟英俊如同翠玉人,總是很奇怪。我,小時候,長得極有個性。13歲的個頭,已有1米76,身上的肌肉初步形成了輪廓。我的臉是「國」字臉,眼睛雖不小,卻愛瞇縫著。我的鼻子很特別,塌鼻樑,高鼻頭,就像一頭蒜,所以也叫「蒜頭鼻」,顯得極是俏皮。我的人緣不錯,是西山軍隊大院小一群裡的「孩子王」,男孩子、女孩子都愛圍著我轉。我家鄰居有一男孩兒叫沙沙,比我小三個月,可卻比我低一頭,他媽媽就讓他整天跟著我,要我「保護」他,免受別人欺負,是我忠心耿耿的「跟屁蟲」。...
【故事简介】熬夜打工让方晓羲昏沉沉的睡死在课堂上,再昏沉沉的被同学抓去吃午餐,本来想继续睡到下午,却被高八度的女高音吵醒,内容听起来是男女朋友吵架,虽然不干他的事,但他却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被意大利面酱汁淋了满身。就当路上被狗咬一口,方晓羲原本打算摸摸鼻子自认倒霉,但对方却叫住他:「方晓羲。」「?!」「忘了吗?我是宋逢明。」对,宋逢明,他以前的邻居、他第一次喜欢的男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楔子】方晓羲从国小搬离那个城市起,每年暑假前,都会写信回那城市,地址填的是旧家隔壁的房子,收件人叫宋逢明。每年的暑假都是。他会骑上三个小时的单车,从自己住的都市回到那个地方,然后和约好了的逢明一起出去玩。海滩也好,漫画书店也好,逛街也罢,然后玩到太阳下山,回逢明家吃顿饭,之后再花三个小时慢慢地骑回家。...
无香有香(3P+弱攻强受)BY:湖卡我不算是个好人,但我从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啊!可是对面的那个帅到没天理的男子那盯着我的眼神和从脖子上传来的冰冷的金属感告诉我他并不这么想。我不禁开始从我出娘胎那天开始回忆起来。难道他是……那个总被我们欺负得哇哇大哭的二胖?不会吧?二胖的大嘴巴塌鼻子怎么变成现在这种模样的?有时间要去向他妈打听下。他不是二胖的话,那他是……那个沉默寡言的所以老被我们支使来支使去的小柱子?不会吧,即使那样我也罪不至死啊?那就是那个老喜欢缠我的小屁孩?不会吧,他比我起码小了四五岁,眼前美男子的年龄肯定与我不相上下,甚至还很可能比我大几岁呢!那是谁呢?我终于放弃,无奈的苦笑的问:“老兄,我犯了什么事值得您拿剑来砍我啊?”...
84、为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众多难以割舍之人、财、物,只为以此而寻觅佛法。 久远之前当如来未出世时,释迦牟尼佛那时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当时他精通一切学问,行为亦调柔寂静,不但烦恼微少,心与行为都清净无染。 他为寻觅大乘经典已四下打探过很多时日,但却连大乘名称都未曾发现、听闻。其后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丰饶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过虽苦行多年,因无如来出世故而始终无从听闻大乘教义,他只能独自苦苦寻觅、默默等待。 帝释天与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颂方式宣说了人间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况。有太子断言说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获帝释天等天界果位。不过有位天子仙人却批驳道:“此人苦行根本不为获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众生,故而才会不顾惜自己身体与一切财富而精进苦行,他唯一目的即为誓得无上圆满佛果。”帝释天此时则以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之语气说道:“按你所...
後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独孤求败输入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忄乔]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
阿姜查将戒视为心的大守护者,并鼓励所有认真追求快乐与光明人生的人,都要用心持戒无论是在家众的五戒,或出家众的八戒、十戒与具足戒。戒律,即善的行为与话语,能直接让心与法一致,成为定、慧与解脱的基础。 内在的正见必然导致外在的持戒,反之亦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若了解因果,明白渴爱与痛苦的关系,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更加调和与自制。同样,若我们的言行是恭敬、诚实与仁慈的,就能创造出内在平静的因,如此将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控制心的法则与它的运作,而正见也将更容易生起。 阿姜查经常提起的这层关系有个特别的结果,就如他在《世俗与解脱》中所说,一方面既洞见一切世间法(例如金钱、修道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空性,一方面又完全尊重它们。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不过他了解,中道是解答这类难题的同义词。若执著世间法,就会被它们压迫与限制;而若想要对抗或否定它们,将会发现自己陷于失落、冲突与迷...
阿姜 查 著 (公元1918~1992年) 阿姜 查在世时,他经常会告诉弟子 们: ……长久以来,你们是那么的平静安详,而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后,单纯地遵照 我的教导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们的面前一样! ·目 录· 前言(2) 译者的话(4) 阿姜 查(6) 真正的给予(11) 以法为赠礼(15) 法性(25) 法的语言(37) 与法同住世间(39) 心的训练(47) 汤锅里的汤杓子(64) 教说片断(68) 现在就做!(80) ·前 言· 这是由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 查系列二。第一集《我们真正的归宿》大概介绍了阿姜 查的教导风格,而此次的主题将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True Giving)”、“汤锅里的汤杓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与法同住世间(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