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小说更新排行榜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热度 15 | | 上传: 江暖 |更新时间:2024-04-24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嘉兴藏(新文丰版)目录 |热度 24 | | 上传: 披荆斩棘 |更新时间:2024-04-24
经序号 经名 著者 页码  第01卷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唐般若译…………………………………………………………一二 金光明经四卷 北凉昙无谶译…………………………………………………………一六三三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晶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 隋闱那笈多译重顼 明成祖序………………一八五四 佛说大阿弥陁经二卷 宋王日休辑…………………………………………………………一八七五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呪经二卷 唐智通译………………………………………二〇一六 番大悲神呪一卷(能三)七 过去庄严扨千佛名经一卷 失译附梁录 前有三劫三千佛缘起 宋畺良耶舍译(长三)…二〇九... 
毗婆舍那禅修法 |热度 26 | | 上传: 片片 |更新时间:2024-04-24
PRACTICAL VIPASSANAMEDITATIONAL EXERCISES公元1950年左右 尊者馬哈希在緬甸仰光的開示緬文英譯:U Nyi Nyi(緬甸)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前言:本文是馬哈希尊者在緬甸仰光的沙桑那耶克薩禪修中心,對就任聖職的弟子們所說的一席話。它是由烏奈奈(U Nyi Nyi)從緬文譯成英文。  毗婆舍那(內明)禪思的修習,就是禪思者致力於正確地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現相之本性。身體的現相是一個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覺察的對象。一個人清楚地覺察的整個身體,是由一團的物質特性(色)所組成。精神或心理的現相則是心識(名)的活動。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看著、聽著、嗅著、嘗著、觸著或想著它們,就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正在發生著的這些名色。... 
菩萨道的修行 |热度 16 | | 上传: 丁格 |更新时间:2024-04-24
◎郑振煌讲\洪逸贞整理一九九八年元月四日讲於高雄市元亨寺「大专青年关怀社会学佛营」前言略我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介绍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可以从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这几个层面来认识菩萨道的修行。第一个我们先认识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先定义一下,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分心力。菩萨道的修行,顾名思义有一个「道」和「菩萨」,道是什麽?是一条路,菩萨道是一条路,是具相的路,最重要的是指这个心。在修行上有三个原则一定要掌握,也就是根、道、果。刚刚一位同学这麽问,为什麽不修佛而修菩萨道?果是在佛。我和诸位都是在凡夫的阶... 
心灵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嘉言 |热度 22 | | 上传: 浪剑飞舟 |更新时间:2024-04-24
【编者的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是藏传佛教格律派中所公认的一位高僧及名医。法师生于显贵家庭,自幼被核认为川北名刹大藏寺的法台转世,在十岁之幼龄即已出家学习三藏佛法。在后来的政治变动中,法师遍历了劳改、重病及逃难等经历。基于法师的学问、悲心及丰富的人生经验,数以万计的洋人及西藏人成为他的弟子,他的开示更成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及不同背景的人之终生指引。【祈竹法师自序】【高伦·德格拉斯神父序】祈竹仁宝哲的智慧与体验,源自一个活生生的传承。这个传承始于耶酥出生前五百多年。于一九八五年,在西澳洲柏斯近郊的一个天主教修院中,不分老幼的天主教神父齐集一起,听受这位西藏佛教僧人的分享。他的听众不但被演说内容所吸引,更被讲者的亲切和善与源自内心的谦逊所深深感动。我是当时在场的神父听众之一员。...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热度 13 | | 上传: 绝对601 |更新时间:2024-04-24
  陈垣 撰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  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即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参考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所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尤所注意者,《四库》著录及存目之书,因《四库提要》於学术上有高名,而成书仓猝,纰缪百出,易播其误於众。如著录《宋高僧传》而不著录《梁高僧传》,《续高僧传》,犹之载《後汉书》而不载《史记》、《汉书》也。又著录《开元释教录》而不著录《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记》,犹之载《唐书·经籍志》而不载《汉志》及《隋志》也。... 
剑桥中国史:明史 |热度 21 | | 上传: 缘圆 |更新时间:2024-04-24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已有 20 年了。从 14 世纪的 40 年代起到 17 世纪的 60 年代止的大约 300 年间,精确地说是从 1368 年到 1644 年的 277 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 1126 年自从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中华帝国后期史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本地王朝和外族征服者王朝的这一... 
大智度论 之作者及其翻译 |热度 15 | | 上传: 人生几何 |更新时间:2024-04-24
釋印順法師頁次:9-70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1990.10出版)11頁提要本文之作,算是對近世學界質疑『大智度論』作者問題的一個總回應。『大智度論』(以下簡稱『智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釋論,目前梵本無存,僅有漢文譯本,為鳩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智論』作者,向來傳是龍樹 (Nagarjuna)。但是近代學者如比利時的 Lamotte,日本的干潟龍祥、平川彰和加藤純章,對此定論或則否定,或則修正。否定者如 Lamotte,認為『智論』並非龍樹所作,而係某一西北印度說一切有部而轉學大乘之學者所造。修正者如干潟龍祥,雖仍肯定『智論』為龍樹所作,但是以為鳩摩羅什在漢譯過... 
鲁百集 |热度 14 | | 上传: 宫本宝藏 |更新时间:2024-04-24
《鲁拜集》小 引波期诗人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他的生日,迄今没有人知道,大概是生在十—世纪的后半。有人说他死在—一二三年,但是也不大的确。他的故乡是在可拉商州(Khorassan)的纳霞堡(Naishapur)。可拉商州在波斯的极东,为亚细亚大陆所拥抱。气候温和,土地丰美,适于农业。棉花的栽培最盛。棉织物、绢、呢等类自古驰名。更产突厥玉和其他诸种宝石。纳霞堡是州的首府,位于州之北部,在莪默当时,是波斯文化的中心地点。莪默的姓,伽亚谟(Khayyam),意思是“天幕制造者”(Tent maker)。有人以为莪默必然是靠着制造天幕过活的,所以用“天幕制造者”为诗人的雅号,考威尔教授(Professor Cowell)和费慈吉拉德(Edward Fitzgerald)便主张这一说。这种雅号通行于波期诗人之间,如阿塔尔(Attar)意为“药材师”,阿塞尔(Assar)意为“榨油者”之类。有人说恐怕是他的父亲的职业。又有人说,诗人幼年所住的学... 
胡晓光:略论佛教本体哲学 |热度 34 | | 上传: 辩论 |更新时间:2024-04-24
  略论佛教本体哲学  胡晓光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关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不过佛教的本体观与一切世间学术之本体观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称得上与世间法不共,才称得上是究竟圆满的本体哲学。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轮,二是瑜伽唯识有轮。然而在中国,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这三个宗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本文试图对大乘佛教的各种体论做一番逻辑分析,从而澄明佛教本体的本质规定。  一、何谓“本体”?  本体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学的本体是一个共相本体,即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理则。科学的本体是一个殊相本体,即万象森罗的分理。在西方哲学史中,讲本体有两大哲学主义,一是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二是唯心主义哲学本体论。在印度哲学史中也是如此,它们都把本体当成生因来讲,也就是把本体论...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 |热度 15 | | 上传: 瞎说呗 |更新时间:2024-04-24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李远杰  内容提要 欧阳竟无在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深研佛学的一生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佛教教育思想。主要由四方面构成,一是关于师生关系;二是关于学佛之观念与方法;三是关于佛学研究所藉之经典和研习次第;四是关于学生的素质。从中他提出了不少值得今人借鉴的真识卓见。  关键词:欧阳竟无 佛教教育 方法与素质  作者李远杰,1968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19世纪末叶,中国佛教已衰败不堪,影响式微。不仅义学凋敝,有真才实学之僧尼,寡若晨星,而且僧团涣散,典籍严重逸失,有效的传法弘道几成别调孤弹。佛门封固一隅,热衷于经忏超度,佛法真智慧真精神被遮隐废弃。这遭致社会先进阶层愈来愈激烈的评击非议,酿成了大规模的“庙产兴学”运动,佛教面临毁灭的危险。此种状况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深深忧患。一方面西学东渐咄咄逼人,另一方面传统儒学衰竭乏术,不甘心全盘西... 
唯识通论 |热度 15 | | 上传: 随便看看 |更新时间:2024-04-24
王恩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3冊大乘出版社出版1978年11月初版頁351-392351頁一、佛法總論將通論唯識,先總論佛法,支由本起故,學從教生故。何故名佛法?何因說佛法?何者為佛法?諸法實相因果體用究竟證覺,一切智智,如是覺者是稱曰佛。佛既覺證如是實相,還以世俗言說詮表其義開示眾生,是之曰法。此法佛之所說,依主得名,故名佛法。何因說佛法者?悲眾生故,佛說於法。眾生云何足悲?苦故足悲。眾生有何苦?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一切無常五取蘊苦;廣而言... 
新开国第一战+上+(双石+着) |热度 18 | | 上传: 九十八度 |更新时间:2024-04-24
联合国当然不知道鸭绿江这边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10 月7 日, 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了“ 统一”朝鲜的决议。“联合国军”一意孤行, 置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不顾, 大举越过三八线, 向北进攻。此时的白宫, 胆越来越壮, 又给麦克阿瑟放了一马。10 月9 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克阿瑟: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 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指挥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 你就继续行动。废话“, 事先声明”? 什么叫事先声明? 周恩来已经有言在先五日有余!———“ 不能坐视不顾, 我们要管!”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人动手老子也动手! 三岁的毛孩子也能听出里面... 
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 |热度 34 | | 上传: 知恩报恩 |更新时间:2024-04-24
  《仪礼注疏》目录 目录  卷一 士冠礼第一卷二 士冠礼第一卷三 士冠礼第一卷四 士昏礼第二卷五 士昏礼第二卷六 士昏礼第二卷七 士相见礼第三卷八 乡饮酒礼第四卷九 乡饮酒礼第四卷十 乡饮酒礼第四卷十一 乡射礼第五卷十二 乡射礼第五卷十三 乡射礼第五卷十四 燕礼第六卷十五 燕礼第六卷十六 大射第七卷十七 大射第七卷十八 大射第七卷十九 聘礼第八卷二十 聘礼第八卷二十一 聘礼第八卷二十二 聘礼第八卷二十三 聘礼第八卷二十四 聘礼第八卷二十五 公食大夫礼第九卷二十六 公食大夫礼第九卷二十六下 觐礼第十卷二十七 觐礼第十卷二十八 丧服第十一... 
法王晋美彭措最后一次在佛学院向 |热度 14 | | 上传: 披荆斩棘 |更新时间:2024-04-24
索达吉堪布口译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无垢光尊者!一、对浊世众生的厌离如今,一切安乐、寂灭的源泉-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已如西下的夕阳,快接近湮没了。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已圆寂,前往各自清净刹土。因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孤儿那样,羁留于这个世间,哪里还知道要去追求解脱大道啊!此时正值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时期,恰逢五浊兴盛,地处南瞻部洲的藏地雪域也在所难免。在看到野蛮无知与不修正法的人比比皆是后,我对此世间、世人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无垢光尊者当年曾面对他所处的时世,唱出了一曲让每一个希求正法、希求真正高僧大德教诲的佛教徒都感到伤心难过的“厌离道歌”。在他的心迹表白中,尊者对末法时代颠倒错乱的种种丑恶现... 
金刚经白话 |热度 15 | | 上传: 冬冬 |更新时间:2024-04-24
第一章 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第二章 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 
共197353本 当前第267/12335页 << <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268 269 2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