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短篇H文小说推荐日排行榜

禅门公案(2) |热度 21 | 短篇H文 | 上传: 泰达魔王 |更新时间:2024-05-14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8-11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对孩子们的演讲 |热度 20 | 短篇H文 | 上传: 小秋 |更新时间:2024-05-14
2006-10-17 09:55:32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只在往外攀缘、往外观察,只是吸收外在的知识、向外寻求物质及精神的食粮、对外在的人事物深感兴趣,只是祈求外在人事物或神祗灵异的庇护,一直深受外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得失的影响,绝少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自我觉察观照,内观自己发生的实相,看清自己身和心是如何的交互作用,来真正的了解自己……”——《大念住经要义》……这些演讲对克里希那吉是一项挑战。他必须发现新的词汇,好让那些不太懂英文的孩子了解他的意思。有关权威、恐惧、悲伤与死亡等十分复杂的问题都做了沟通。克里希那吉的停顿、全神贯注、摄受力与热情,深探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年纪最小的也不例外。克里希那吉的语气非常温和,说话的速度很慢;他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孩子们都安静地聆听。... 
地狱游记 |热度 17 | 短篇H文 | 上传: 两块 |更新时间:2024-05-14
玉 诏本堂主席 关 登台圣示:现刻玉旨将到,命城隍五里外,福神十里外迎接,诸生肃静,排班侯贺。金阙内相 徐 降诗曰 : 维皇切切念原灵。圣佛声声救苦经。玉旨中秋颁直辖。一轮明月照幽冥。圣示 : 吾今夜带旨宣读,神入府伏。钦奉玉皇大天尊 玄灵高上帝 诏曰 :朕居灵霄,心怀世道,观红尘黄沙弥天,人间伦常堕地,男不忠孝,女少节静,言仙佛为空说,视鬼神若虚物,以致社会风气衰败,人情义理沦亡, 朕心大悲,不忍坐视苍生堕落幽冥而不救。查尔南天直辖鸾堂台中圣贤堂开堂阐教至今,费尽神人之力,普化有成,今又藉﹁圣贤杂志﹂广渡迷津,鸾务日进,圣业辉煌, 朕特赐旨开着宝典,书名曰 : ﹁地狱游记﹂,敕令济公活佛带引正乩﹁圣笔﹂杨生灵游十殿,将地狱情形泄漏于世,使人观知阴间罪魂惨境,以收劝化之功。此书非凡,因感圣贤诸子至诚无间,大命方赋于此,希诸子抱定信心,代天宣化。并敕命幽冥各关口,如系圣贤堂游生贺到... 
根松成林嘉活佛开示 |热度 21 | 短篇H文 | 上传: 精灵王 |更新时间:2024-05-14
=关于皈依——上师于泉州开示(弟子问:我已经皈依了一位上师,还能不能皈依其他的上师?)圆满的皈依是自皈依,就是自己“成佛”,证到无二的自性三宝。要达到这一种皈依必须依靠三宝。上师正是自性三宝的无二显现。上师所做的一切正是为让你怎样最快地证悟自己内在的三宝。所以我们要先至诚皈依外在的上师、佛、法、僧,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迅速地证悟自性三宝,摆脱轮回的苦海。正确的皈依并不只是拿皈依证就算了,要得皈依之体。如何得皈依之体?首先你要至诚忏悔业障,生起真正的皈依之心(为了人天的福报而皈依是下品心,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之苦为中品心,为了自他成佛为上品心),其次,给你做皈依的法师必须持戒清净,并依仪轨如法地为你授戒,这样才算真正的皈依。... 
证入无我的利益 |热度 16 | 短篇H文 | 上传: 温暖寒冬 |更新时间:2024-05-14
缅甸 雷迪大师 著〈译者按>雷迪大师(Ledi Sayadaw 1846-1923),是缅甸当代僧人中,德行、学养兼具的修行人,他的著作等身,多达七十六册,其中十六册是用巴利文撰写,其余为缅甸文。他也是二十世纪初期,获得国际佛教团体肯定的南传僧人,英国巴利圣典协会(PTS)出版他的作品《哲学关系》,法国巴黎佛教团体也派人专访,足见他修行魅力之所在。一九一一年,印度政府更特赠”Aggamaha-pandita(首席大智者)的头衔,声誉益隆。雷迪大师力主推动四念处直观法门,尤其是以“受念处”为入手,他并自巴利三藏中铺陈了完整的体系,对缅甸佛教的影响,可说是既深且远。本文系译自《佛教手册》附录之二,为Anatta Dipani(无我手册)的浓缩英译本。...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热度 23 | 短篇H文 | 上传: 想聊 |更新时间:2024-05-14
  1.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 
如何阅读克里希那穆提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辣椒王 |更新时间:2024-05-14
2006-08-19 21:54:18大 中 小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中没有任何媚俗的废话,句句正中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类的自欺与无明,他的洞见已经探照到人类意识的底层。本文原为方智出版的《从已知中解脱》作的推荐序,该书大陆简体字版书名改为《重新认识你自己》。长青哲学家肯恩·威尔伯称克里希那穆提为“至上的解放者”。亨利·米勒则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纪伯伦甚至这么形容:“他进入我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想必就是基督的化身了。’”哲学教授阿尔耶·萨达特曾经从神智学和长青哲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过克氏的内在生活,他将克氏比喻成“在破除偶像上,最富有代表性的二十世纪人物”。... 
卿卿如晤(原名悲伤的体验) |热度 18 | 短篇H文 | 上传: 向前 |更新时间:2024-05-14
译者序:智慧大师的情书:卿卿如晤曾珍珍为什么把书名《悲伤的体验》(AGriefObserved)率然译为《卿卿如晤》?作者路益师(署名「不知是谁」)在丧偶的痛苦中,藉著心灵的自剖,其中包括理性的思辨和非理性的狂啸、怨怒,对信心的本质提出一波父一波的诘难与探究。只见他穿梭于自己当代(偶又回顾古典并遥启后现代)一些与神一终极真理一有关的知性论证,对部分可用哲学语言予以陈述的信心凭据,不断加以组织、拆解,又重新建构、持续质疑,其宗教追寻的执著、热切与爱情的思慕毫无二致。其实,这也是世上许多经典文学的特色,例如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佩脱拉克的情诗等。「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你的尘世的爱人,即使在今生衷,岂非也经常超然独立于你对她所持的理念之上?这恰巧正是你所要的,你要她,乃是包括她一切的顽抗、遏失,以及种种让你错愕不已的表现,换句话说,她那率真的,由不得你左右的本样。... 
张文木:东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 |热度 24 | 短篇H文 | 上传: 青涩春天 |更新时间:2024-05-14
作者:张文木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1661 更新时间:2008-5-5东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战略能力塑造——兼论“科索沃独立事件”对美国全球霸权的终结意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 张文木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人,因此毫无疑问,英国人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才生。—— 恩格斯战略文化属于软实力范畴。在这方面,东西方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特点使东西方大国产生不同特色的国家战略能力,并引导这些国家出现不同的国运变迁。笔者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个主题。...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热度 21 | 短篇H文 | 上传: 双曲线 |更新时间:2024-05-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着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 
四念处选章 马哈希 |热度 22 | 短篇H文 | 上传: 闲来一看 |更新时间:2024-05-14
馬哈希大法師作SUJIVA法師翻譯編輯(來源:法藏講堂 恭印本)目錄A.修行四念處的好處B.什麼是念?C.四念處經論說D.四念處~唯一之道E.嚴肅修禪者的準備/預習F.智慧禪的修習(以下缺)G.四念處/毗缽捨那禪的修行H.毗缽捨那途中的困境附錄四念處導致七菩提支生起的因素A.修行四念處的好處一些人或許會問:「修行四念處者能得到什麼利益、效果和福佑呢?」修行四念處是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的。1.個人的利益(一) 一位嚴肅的修行四念處者,若是未達到覺悟的境界,但沿著人生的旅程中,他將能得到高尚的幸福。但要得到非凡的益處,他應該能以正念來抑制心意以避... 
大师读心经+弘一法师+着 |热度 25 | 短篇H文 | 上传: 风格1 |更新时间:2024-05-14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也是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佛教经典。  《心经》历代的译本共有十四种,在大正藏中共收录了八个不同的汉译本。虽然各个译本的文字表述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义理没有差别。各种译本中,流传最广的是玄奘大师的翻译本,共二百六十字,言简意深,朗朗上口,便于诵记。章节内容开始-正文 目录目录前言/  一大颠禅师注心经——[唐]大颠禅师/  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民国]弘一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民国]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民国]太虚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英文版】...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 |热度 35 | 短篇H文 | 上传: 着凉 |更新时间:2024-05-14
  扉页题字周一良撰稿白寿彝曹文柱陈连庆陈琳国邓奕琦杜昇云郭良玉郭朋郭预衡韩国磐何绍庚胡守为季羡林黎虎李经纬林文照刘金沂刘雪英瞿林东施光明汪子春夏露薛军力杨光辉杨文衡余桂元于天池张文强曾敬民郑佩欣周兆望(按汉语拼音序列)  中国通史(第五卷)丁编传记第一章袁绍、曹操第一节袁绍①谋诛宦官袁绍(?—202 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②父逢,官司空。叔父隗,官司徒。伯父成,官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因母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六年。礼毕,他拒绝辟召,隐居洛阳。... 
dashouyingxilie |热度 18 | 短篇H文 | 上传: 谁与争疯 |更新时间:2024-05-14
沙门慧贤传 慧幢译敬礼一切上师。然此要门大分三段。初见解宗本分三分:法及法性(法者坚等四大及依四大所成之法也。法性者色等诸法虽是有像而无实体离戏论边无生无灭,即真空性也);次心及心性(心者种种分别计度之心也。心性者不追过去、不思未来、不缘现在、不可识认、离于色相,元是真空无生性也);后虚空自性(斯乃即是前二之喻,谓如虚空广大周遍,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法性真如亦复如是。普遍诸法广大无涯如虚空也)。师曰:此见宗者,若依果乘是大手印。若据因乘无住中道,以为宗本。又二真性喻等,三法本性一味,自体无殊。《般若经》云:色法清净故果法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次依宗修行分二:初加行方便,后禅定正体。初加行方便分三:初坐如大柱;次语离谈说;后目不开合(以面前观肘量空离于开合,不可瞬目)。... 
寿康宝鉴+印光法师编辑 |热度 18 | 短篇H文 | 上传: 翱翔1981 |更新时间:2024-05-14
 印光大师编辑 福建莆田广化寺  寿康宝鉴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诚可痛伤。故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与否者居其多半。不慧绝无救世之力。颇存寿世之心。爰增辑刊布此书。以期自爱而并爱其子若孙者。得是编而详阅之。则利害之关。明若观火。内而戒勖子孙。外而戒勖同伦。又祈展转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获寿康。是所馨香而祷祝者。人从色欲而,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圣王经爱民之故,即夫妇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误送性命之虞,其慈爱为何如也,及至后世,不但国家政令不复提及即父母与儿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数少年,误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阅世数旬,见闻颇多,不禁悲... 
转识论 |热度 19 | 短篇H文 | 上传: 风雅颂 |更新时间:2024-05-14
  No. 1587  轉識論(從無相論出)  陳代真諦譯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即阿陀那識。三塵識。即是六識。果報識者為煩惱業所引故名果報。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栖處。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問此識何相何境。答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問若爾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識此識能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譬如無明。當起此無明。相境可分別不若可分別非謂無明。若不可分別則應非有。而是有非無亦由有欲瞋等事知有無明。本識亦爾相境無差別。但由事故知其有也就此識中。具有八種異。謂依止處等。具如九識義品說。又與五種心法相應。一觸。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心恒動行名為作意。受但是捨受。思惟籌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邪成正。名為思惟。作... 
共3587本 当前第215/225页 << < 211 212 213 214 215216 217 218 219 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