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第一部福音信息一有神读经:四1)「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更清楚一点的翻法,就是说,「愚昧人心里说,没有神。」(诗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请注意下面的话,「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十一6)「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三19-20)今天下午我要说一个题目,这一个题目,不一定是容易说的,也许有一些不容易。我可以承认说,这是我平生第二次说这样的话。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什么呢?就是希伯来书十一章六节所说,「凡来到神面前的人,必须信有神。」连带还要提起诗篇十四篇一节所说的,「愚昧人心里说,没有神。」其实对于神的有无的问题;是不必讲的,圣经也不来辩论这个问题。因为圣经以为人必须信有神,人没有一点理由...
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 李缵铮记 此次省会四众。暨各大护法。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虚云知识浅薄。愧不敢当。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第一敬辞欢迎。第二敬谢请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诸代表承诺。虚云始敢下山。到达后。蒙各界诸多优待。六榕寺地方窄狭。光临者每不及应接。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无用无能。无话可说。无法可说。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何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发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渡。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
昂旺敦振世间法就是苦。 第一步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脱世间的苦的。贪著世间的安乐就是苦,就会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 出离心第一步就要对世间安乐不感兴趣,随缘而适应。 第二步要认识世间安乐对我们的害处,要生厌离心。 第三步就要想到这些苦是由啥子来的。它是由烦恼而来的。所以我们非求断烦恼的方法不可!!!烦恼是执著有实有自性,一般佛法上叫我。只有无有实有自性的空慧才能断实有自性,要生空慧,必先有定,要有定,必须守戒。所以我们生无我的智慧,要修戒定慧。厌离生死轮回的安乐和想出离的心这就是出离心。要修戒定慧,证了空慧后出离心才算圆满。出离心就是要这样修。世人最贪著的世间安乐,正是我们要厌离的,要求解脱的。...
-一、文档来源说明2005年10月底,在苏州文庙古玩市场见到一份镇江古玩商人携来的延安的文档材料,因拿捏不准,没有买下,但这东西一直萦绕心中。同年的11月7日,值镇江举办全国古玩交流会,想再去看看,试试与此物有没有机缘,快要失望的时候,终于找到了那位叫杨子的古玩商人,提及这份材料,他从文件夹中拿了出来,我便不再犹豫,买了下来。关于这份材料的来源,杨子先生说是几年前从废品收购站收购来的,同时收购的还有一批五十年代审干的材料,其他材料大多数被别人买走,这份材料一直留在身边没有出售,今天终于得到了你的鉴赏,希望你能读懂它。在他说的那批审干材料中,我又捡得了几份个人鉴定一类的资料,很可惜没有发现陈晋侯个人的文字手迹。...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胡晓光 “在”与“知”是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一切哲学都是对“在”与“知”的反思追问,由此构建了哲学存在论与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活动是一种反思理性,它以纯思的方式审视所知一切的本质与因由。在历史上哲学是有演变与转换的过程的,最初哲学是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同科学一样直接指向存在。其实这个存在,只是一个“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这种最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体主义哲学,当然还是一种外在实体主义。由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深入与进步,因而产生了反思意向,这时便产生了反思理性的认识论哲学。这时“在”被“概念化”以思维的存在而被反思追问,人们认识到“在”与“知”是有同构,这便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哲学。随着“知”与“在”的哲学演绎系统的完备,人们又意识到所谓反思追问的所知一切问题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语言”,因为所知一切包括“在”与“知”的问题...
作者:(美)斯科特.莫克 于海生译问题和痛苦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我熟悉类似的抱怨和诅咒,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
(1953年2月22日一3月8月)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很慈悲,各位班首师傅的办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大家发心来打静七,要虚云来主七。这也可说是一种殊胜因缘,只以我年来患病不能多讲。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来说,也不过是拾佛祖几句剩话。至于宗门下一法,乃佛末世升座,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是时座下人天大众皆不识得,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咐嘱于汝。”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须知《大般若经》中所举出之禅,有二十余种之多,皆非究竟,惟宗门下的禅,不立阶级,直下了当,见性成佛之无上禅,有甚打七不打七呢,只因众生根器日钝,妄念多端,故诸祖特出方便法而摄受之。此宗相继...
第一章 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第二章 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