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 鸠摩罗什译 2卷 自在王菩萨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祇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其名曰弥勒菩萨。得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相菩萨。大相菩萨如是上首一万人俱。尔时世尊。大众围绕恭敬为发大乘意众生演说经典。尔时众中有菩萨。名自在王。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若蒙听许乃敢发言。佛告自在王。诸有所问佛无不听。随意所问。当为汝说令汝得解。自在王菩萨。得蒙听许喜悦无量。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为人演说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诸魔增上慢者。及诸外道有所见得诸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愿成就戒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自在王菩萨。善哉善哉。汝能问佛是义当为汝说。一心谛听善思念之。诸菩萨云何能令众生得住大乘。具足大愿成就戒行。得阿耨多罗三...
达到丰盛生命的途径 (一)为丰盛生命的祷告读经歌罗西书第一章9节:「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能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的多知道神。照祂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的忍耐宽容。又感谢父,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祷告主!我们感谢赞美祢!把我们一同召聚来到祢的面前,我们感谢赞美祢!因为祢应许我们,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祢的名聚会,祢就在他们中间。主啊!我们相信祢的话,我们知道祢在这里。父啊!我们实在感觉我们是站在圣地,我们要把我们脚上的鞋脱去,我们要站在奴仆的地位上,我们要对主说,主啊!祢有什么话语,请说!仆人们敬听。主啊!我...
20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作者:[美]丹·鲁索斯(Dan Lusthaus),译者,魏德东,中国人民大学 通常这类回顾的惯例是提供一种带注释的文献目录,基本以编年史为序,并夹杂有重要评论,提出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或疑难作为结论,以展望未来走向的鼓励性话语总括全文。在这里,我将颠倒这一顺序,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随后是文献概述。这些问题会使我们迅速把握学者们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和尚未完成的工作。反过来,它也为我们的概述提供了必需的视角。 一,问题:什么是瑜伽行派? 当我们思索瑜伽行派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瑜伽行派?没有满意答案的事实、学者们对此的一致认同,以及这一疑问的持续存在,反映了瑜伽行派研究中的某些现状。我也不想讨论教义或哲学上的争论,虽然学者们在每一方面都没有一致意见。很简单地,我想讨论,什么是瑜伽行派的界限?这一概念包括什么、排除什么?哪些佛学家可以称其为唯识家?...
百法别释王恩洋 无常诸行的宇宙者,说明宇宙是些什么呢?是无常的诸行。色、心诸法之分析者,说明宇宙是些什么呢?是蕴、界、处、五位百法的色、心等法。就总相说,皆是无常的行。就别相说,则为色、心、心所等法。诸法中有非行者否?曰,有。谓无为法。但即有为诸法之理故,即是无常诸行之理也。这便是无常诸行和色、心诸法的异同。佛法体系庞大,各说不一,总的看来,瑜伽宗义最为精备。它既承受了诸部的成绩,又给诸部以合理的发展,是研究法相最初入门的典型途辙了。因此本篇特详五位百法体系之中的百法。[1] 一、心法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眼等六识,即六识界。眼识依眼根生,了别为性,以了别色境为其业用。如是意识依意根生,了别为性,以了别法境为其业用。意所缘法,有广狭二义,一者十八界中法界,凡为前五识所不能缘者,此独能缘。二者通十八界皆名为法,意识能遍缘一切法故...
No. 1609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處處經中世尊說。三業謂身業語業意業。此中有說身所造業故名身業。語即是業故名語業。此二皆用表與無表為其自性。意相應業故名意業。此業但以思為自性。今於此中何法名表。且身表業形色為性。緣此為境心等所生。誰之形色謂身形色。若身形色。何故前言身所造業故名身業。謂總名身一分攝故名身形色。依身大種而發生故名身所造。以總身言於別亦轉。如世間說居邑住林。何緣復說緣此為境心等所生。為欲簡彼脣等形色。彼非緣彼心等所生。以緣言音心等生故。又為簡彼宿願心等所引形色。彼非緣彼心等所生。餘異熟因心等生故。何故名表。此能表示自發業心令他知故。為顯此義故。說頌言...
天主教高伦神父序 在十多年前,祈竹仁宝哲进入了我的生命。自始,我们常有友善及有益的定期性会面及交流。在认识仁宝哲不久后,我邀请他来到澳洲柏斯的一所天主教修道院中作客,并把他介绍予我的一众同修弟兄们。至今我仍清楚记得,在把仁宝哲介绍予修道院众神父时,我是多么地以能与仁宝哲为友为荣! 在修道院中,仁宝哲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及禅修体验。他的自然、简朴、谦逊及他所描述之禅修体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天主教神父的心灵,以致大家对他的该次到访交流至今仍印像深刻。 祈竹仁宝哲是一位智人,但他并不遁离世间以追求智慧境界,而是把智慧及慈悲带来这个世界。仁宝哲以一位佛教法师及西藏医学大师的身份,以身作则地向每一位他遇上的人开示友爱、包容、尊重及同体大悲的情操。在五大洲的每一角落,都有受过仁宝哲影响的人。...
济公活佛传懿旨、玉旨序第一回 - 游南天门聆听 大圣说法第二回 - 游南天玉阙拜见 文衡圣帝第三回 - 再游南天玉阙听 圣帝训示第四回 - 游太清宫聆听 太上道祖说法第五回 - 再游太清宫听 太上道祖说法第六回 - 游上清宫聆听 灵宝天尊说法第七回 - 游三清河聆听 河上公说法第八回 - 再游上清宫听 灵宝天尊说法第九回 - 游玉虚宫听 元始天尊说法第十回 - 再游玉虚宫听 元始天尊说法第十一回 - 三游玉虚宫听 元始天尊说法并朝谒 玄玄上人第十二回 - 游东华宫聆听 东华帝君说法第十三回 - 再游东华宫听 东华帝君说法第十四回 - 三游东华宫 参观众生原灵花树第十五回 - 四游东华宫 参观众生原灵花树...
韩廷杰提要 摄论师是中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创始人是真谛,他的弟子有慧恺等,他们是摄论师的第二代。摄论师的第三代是智恺的弟子智殷等,第四代是僧荣的弟子慧琎等,第五代主要是智凝的弟子灵觉等。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九识论。除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关键词:1.摄论师 2.阿梨耶识 3.阿摩罗识 4.真谛 摄论师是我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 无着的《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在我国有三个汉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本,二、陈真谛译本,三、唐玄奘译本。摄论师依据的是陈真谛译本。这部论有世亲、无性两家释论。世亲是无着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所以世亲的释论很有权威性。世亲的释论也有三个汉译本:一、《摄大乘释论》十五卷,陈真谛译于天嘉4年(563年);二、《摄大乘论释论》十卷,隋达摩笈多译于大业5年(609年);三、《摄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