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上說,在廣大的宇宙中,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於娑婆世界說法度眾,其他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無量劫前即已證悟的正法明如來、龍種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駕慈航,現觀音、文殊等菩薩身,於成佛以來,遊諸國土,度脫群迷。佛力的不可思議,令人嘆為觀止!而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同,對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一、法身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麼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
第一部神的救恩第一章罪、诸罪与罪人这次聚会的性质——教福音今天晚上是我这次查经聚会的起头。当我还没有起头查经之先,我盼望先说几句,我们这一次的聚会是什么性质。我不知道今天晚上有没有是第一次到这里来的。有的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你会觉得顶难找。许多人说,文德里这个地方顶难找。有的人说,我已经到文德里了,我已经坐在这里了,但是叫我聚会完了出去,我还不知道怎么走,那一个弯是怎么转的,怎么转几转就到汽车行门口,怎么走几步再转一转就到电车站或者汽车站。你觉得说你虽然进来了,但是刚才是怎么进来的,还有点记不大清楚。许多基督徒就是这样。你问他说,你信主了没有?他说信主了。但是你问他,你是怎么信主的?他就说,这我不大清楚。他是怎么信主的,他不大清楚。...
第一讲当我决定这样跑,每一个礼拜飞五个国家的时候,最惊奇的就是我的太太,因为她说「你有心脏病,有时候要服的药我要给你炖,我要给你二十五天一期治疗,你这样走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你了。」大概十六年前,我得了B型肝炎,以后我知道我是终身带菌者,但是不一定会传染给别人,因为我有一些部份的抗体,那我就看一些的书知道这种病是十六到二十一年之间就会回天家了,那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还没有走,感谢上帝我还可以再做工。我常常感到应当去了没有去,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到台湾来我就拼死命的讲,我想大概不久,想不到到六十岁还会来,所以是神在定人的寿数,感谢上帝。五年前我得了心脏病,有两条的血管堵塞,50多%和另外一个30多%,医生们认为我应当bypass动手术,但已经经过药物和弟兄姐妹们的祷告,到现在还没有进到手术房,这是主的恩典。那我年青的时候邀请信是在桌上堆了一大堆,是等我自己选到哪里,不到哪里,后...
请掀开经本第二页,先讲本经的玄义,这一部大经,自从光复的时候传到台湾以来,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第一次在台中宣讲,一直到他老人家前年往生,我们才继续提倡这个会集本。这个两三年来,一方面是诸佛如来的加持,同时也是十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所以大经能够在本省普遍的受到同修们欢迎。读诵、受持与日俱增,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过去有人说过,将来这个世间会有很大的灾难,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三个福地;这三个福地是不遭难的。那三个福地?第一个就是台湾,其次是新加坡、瑞士,,瑞士我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我去了很多,看看这个话是有一点道理的,我们晓得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讲的一部大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的大经。有这么多诸佛菩萨护念,这个地方当然不会遭劫难的。这是我们深深能够信得过的。今天在全世界,读诵、受持人数最多的是我们台湾,其次是新加坡,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在四年前,我们图...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契入点宽 昌 内容提要: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佛陀为弥勒菩萨开示了唯识学中以“行”为重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说明了瑜伽行中止观的义相等问题,显示了“瑜伽止观”的妙行,证明诸法唯识所变,分别了它的定慧行相等。 后学在本文,将瑜伽止观的依住,获得瑜伽止观的方法,瑜伽止观的因果作业,能证菩提的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个简单全面的论述。针对以往大家在研究学习唯识思想,重视“境随心转”思想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唯识思想中“胜解行”的重要性和思想性,以便唤起大家对“瑜伽止观”法门的重视,进而使唯识学的研习推向一个新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受用。...
憨山首楞嚴經懸鏡序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啟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尅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原。莫斯為要。慨夫文詞簡奥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麤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