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道缘起论 胡晓光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但是佛教各宗所侧重讲的缘起论则有几种之多,中道缘起论是大乘佛教中观宗的理论学说。所谓中道缘起,是以否定各种两极对立性的观念,用不偏不倚的观点阐释宇宙存在的万相的缘起,显明诸法实相。在其内容上它包括受用缘起、八下缘起、以及缘起性空等。 一、受用缘起基本思想 大乘佛教中观宗祖师龙树菩萨阐扬受用缘起观,是为了破斥执有与执空的两极主张,尤其是着重破斥小乘佛教执有的主张,是从认识的维度立说的。小乘佛教认为,蕴、处、界三科都是主分下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种成份,即所谓五蕴集成的,是没有真实实体的。那种执色、执心等以为实在的我体,由此产生我的观念,形成我执,同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又从否定人我出发,承认五蕴的实有,并导致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观念。与此不同,大乘佛教方广部则认为因缘集...
第一部份 诺斯底主义(神哲派)GNOSTICISM诺斯底派的主要教义(LouisBerkhof,AHistoryofChristianDoctrines,47-49;伯克富,,页30-32。林慈信修。)我们在此不讨论诺斯底主义的各种派系,如Valentinus与Basilides等;我们只简单地讨论诺斯底主义的教义。他们的教义有"二元论"(dualism)的特征。宇宙有两个原始原则,或两个神,彼此敌对,一个高于另一个,甚至一善一恶。至高的神,即善神,是无可测度的深渊。祂在自己与有限的被造物中间,造了一连串的中级存有者(middlebeings,或aeons),都是从神性放射的(emanationsofthedivine),这些神圣的存有也被称为分神。善神与这一些分神总合在一起,被称为"圆满"(pleroma),就是神性本质的丰满(fullnessofthedivineessence)。至高的神只能借着这些"分神"与被造物发生关系。世界并不是善神所造,乃是因为神性丰满中发生了堕落;所以世界是一位低级的,可能有敌意的神所造。这位低级的神...
侍者惟因笔录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们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
序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目次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1──64第一节 圣典集成的研究............................................1 第一项 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的意趣................................1 第二项 近代学者的研究概况......................................2第二节 圣典(佛法)的来源与成立..................................7 第一项 圣典的来源..............................................7 第二项 圣典的成立.............................................10第三节 结集与结集的传说.........................................14...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以新旧唯识比较为中心释圣凯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新旧唯识思想在空性、二谛方面的不同,真谛继承了《中边分别论》“空性中也有虚妄分别”的思想,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与空性是同一的;玄奘继承《瑜伽论》“假必依实”的思想,站在“性相永别”的立场,主张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 同时,真谛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三性即是三无性;玄奘系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安慧与真谛都主张二重二谛,安慧以立名、取行、显了三种俗谛来收摄三性,这样自然三无性是胜义谛;第二重是以真实性为胜义谛,分别、依他二性为世俗谛。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是俗谛,真实性是真谛;以三性为安立谛,以三无性为非安立谛。吉藏站在三论四重二谛的立场,对真谛的三性、三无性思想进行批判。窥基依《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亦形成唯识宗的四重二...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1648王志勇牧师译注导读威斯敏斯德会议在制定《威斯敏斯德信条》的同时,也起草、通过了两个教理问答。大教理问答于1648年7月完毕。斯卡福认为,根据当时欧洲大陆改革宗教会的习惯,大教理问答用于在教会讲坛上公开讲授,而小教理问答则用于在家庭里教育孩子。[1]陶论斯认为:“《大教理问答》主要用作牧师在主日教导改革宗教义时的参考指南。”[2]可惜,目前哪怕是在欧美教会中,最盛行的也是《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用于公共教育的大教理问答反倒很少有人过问。因此,关于小教理问答的诠释和讲道比比皆是,而关于大教理问答的,目前从图书馆中能够找到的只有两本,一是1855年版的托马斯·瑞格理(Thomas Ridgely,1667-1734)所著的多达1303页的《大教理问答释义》,二是2002年版的曾经到中国大陆宣教的魏司道博士所著的589页的注释。...
序希伯来书的作者曾论到一群因信心忍受苦难的人,他称他们为“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对彭柯丽女士,我亦有同样的感觉。神免去她的死,将她当作礼物留给我们这一代。我们不但能由她身上支取灵感,她也成为我们勇敢的榜样。我们实在很难将柯丽奉献的生活讲解得清楚。世上还有许多爱神的人,他们身受逼迫之苦;柯丽女士却带着智慧与优雅的步伐,行过这条逼迫的火途,留下一个真正“殉道者”的标记。因为她爱耶稣,因为她肯为十字架的缘故完全地献上自己,她才能行过人类最污秽的一章历史,将饶恕的真义彰显给世人看。正如圣经上所说的:“因为祂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柯丽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基督受苦的精神成为她生活的榜样。...
喇拉曲智仁波切略传喇拉曲智仁波切略传索达吉堪布著缘起在精神园地荒芜贫瘠的世界上,每个人在阅读、学习、研究一部著作时,首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当然,作为佛教徒对于绝非世间凡夫俗子“纯属虚构”之作品、犹如甘露般的此殊胜论典《极乐愿文大疏》,大家更会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作者的事迹、功德。诚如大智者帝洛巴所说:“欲趋入金刚乘,相续中生起甚深胜义智慧,即生成佛,必须对上师生起恭敬心,而这种恭敬心完全依赖于信心,要想产生强烈的信心务必知晓其功德,其功德唯有通过其传记才能了知。”故此,我将此论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的生平事迹奉献给您。尽管文中既没有精辟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一鸣惊人的妙语。然而,我所希望的是您能通过朴实无华的词句,对尊者不同寻常的功德一览无余,生起敬信。这也是我撰写此文的意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