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已有 20 年了。从 14 世纪的 40 年代起到 17 世纪的 60 年代止的大约 300 年间,精确地说是从 1368 年到 1644 年的 277 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 1126 年自从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中华帝国后期史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本地王朝和外族征服者王朝的这一...
陈垣 撰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 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即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参考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所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尤所注意者,《四库》著录及存目之书,因《四库提要》於学术上有高名,而成书仓猝,纰缪百出,易播其误於众。如著录《宋高僧传》而不著录《梁高僧传》,《续高僧传》,犹之载《後汉书》而不载《史记》、《汉书》也。又著录《开元释教录》而不著录《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记》,犹之载《唐书·经籍志》而不载《汉志》及《隋志》也。...
◎郑振煌讲\洪逸贞整理一九九八年元月四日讲於高雄市元亨寺「大专青年关怀社会学佛营」前言略我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介绍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可以从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这几个层面来认识菩萨道的修行。第一个我们先认识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先定义一下,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分心力。菩萨道的修行,顾名思义有一个「道」和「菩萨」,道是什麽?是一条路,菩萨道是一条路,是具相的路,最重要的是指这个心。在修行上有三个原则一定要掌握,也就是根、道、果。刚刚一位同学这麽问,为什麽不修佛而修菩萨道?果是在佛。我和诸位都是在凡夫的阶...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唐思鹏前 言 在佛教中“定”与“戒”、“慧”合称“三学”,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清净无染,远离过恶,能除众生迷惑,启迪智慧,令其解脱出离,所以又称“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定学是核心,是枢纽,它起着上承净戒、下启觉慧的殊胜作用,因而在佛弟子中一般都重视对定学的修习。不过学人虽知定学的殊胜及修定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对定学了解得不够,也不知修定的入门方便,总想着修定是在禅堂,或是在深山,双目紧闭,长坐不卧,甚至是禁语不言,不食人间烟火,本着“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的修习次第,抱着只要有定,自然能够生起智慧的美好愿望,于是排除外缘,或数月,或数年,乃至一生,而拘身静坐。但这些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认真苦修,其心并未得定,纵或得点小定,而烦恼并未减轻,智慧也并未生起。有的知道此修不如法,便随即舍去;也有个别人终不回头,其结果每多得病吐血而死,或...
作者:崇智内容提要:关于唯识学中的作意与触二心所之生起次第,在众多学习和讲授唯识佛法的学者中一直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人就此作意与触二心所的生起次第专门作文加以厘清。今笔者不揣才疏见浅,就试着写了此文。认为此二心所的生起次第在几种不同的说法当中,只应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不应该几种说法都是符合唯识正义的,同时都是正确的。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不足之处,祈请方家指正。关键词:作意 触 生起次第作者崇智,中国佛学院二○○三届本科毕业生。一、前言唯识学在佛教各宗派中被称为理论体系是最为完备,层次最为清楚,逻辑思辩最为严密的宗派。更有人说:“唯识学是佛学中极具特色的一门学说,其学风之严谨、思辩之精细、体系之完备,不但远胜于佛教内的其他学说,也远胜于历史上印度或中国的其他学说。”[1]对于这一点,只要稍对唯识学有所学习和认识的人都不难发现唯识学是一门体系完备...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胡晓光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基本原理上则是绝对相同,都是基于佛陀所开创的缘起义而展开的。有宗是与空宗相对的学派,其立论维度在“有”上,所以称为有宗。佛法是讲辩证思维的,空与有是缘起无碍的,在俗谛上空有是二,在真谛上空有一如,有宗与空宗的关系就是如斯。在印度大乘佛学中,只有空有双轮,别无其它学派。唯因空有是相辅相成至极圆满的,无需别立宗义。有宗晚出于空宗,但对空宗义理则能全承其要。法相学就是有宗的中观学,它继承和发展了空宗中观的般若思想,如法相学的三自性理论就是对空宗的二谛论的超越。有宗的精纯在于唯识,唯识学...
法尊法师译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萨罗哈大师造);二朵哈藏论(玛尔巴大师造)三朵哈藏论(谛洛巴大师造)四朵哈藏论(哥罗阿 黎造)五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萨罗哈大师造)六大印教授又名大印金刚颂二十八(谛洛巴大师造)七略明正见论(那诺巴大师造)八大印异文(。。。)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 萨罗哈造(法尊法师译)目录根***如何住-由迷故颠倒-应如何通达道***A见-辩见明了之相-明无改变道***B修-明无可修-不离无修即胜修明解三轮之识其本性即大印道道***C行-行无定方-行不被缘染由离执著悲心而行利他事果***决定无果可得-欲得即颠倒都无所得乃名得金刚持果敬礼圣金刚空行母!敬礼大乐俱生智!...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 不搬运,不可执著。委志清虚,寂而常照。 (注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二气相交自然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先后于天之气,相交相得者,浑如醉梦,自然而然,无一毫作为。吸则气呼则神,神呼气吸,上下往来,复归于本源,炼结成丹为之胎,身心大定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委志虚无,不可存想,犹如天地之定静,自然阳升阴降,日往月来而造万物。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炼自纯熟,工夫静久,自然神气交合。神属南方火,火在卦为离。精属北方水,水在卦为坎。魂属东方木,木在卦为震。魄属西方金,金在卦为兑。意属中央土,土在卦为坤,名曰中宫黄庭。先天玄关为乾,既神与气合,神入气中,自然五行四象攒簇,是为坎离交媾之功。纯阴用火,谓凝神下照坤宫...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捨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中华养生益智功五部功,属于佛道双修高级功法,这些功法经过大家认真的修练,可以使你无意识地提高灵力。达到与天地通灵、与日月通灵,与山河大地通灵、与大宇宙的残留信息通灵、与高功能师父通灵。通过认真修炼,还能使我们的身体逐渐起到一些超出常人的变化,逐渐步入仙佛之道。一、胎息法 元气者,天地之母,大道之根,阴阳之质,对宇宙万物而言,名为淳利元气。对人而言,名为元气,实为性命。而天地之真气,一阴一阳,生育万物,阴阳能够改移四季之气。春天真气在巽,能发生万物;夏天真气在坤,能长养万物;秋天真气在乾,能成熟万物;冬天真气在艮,能含藏万物。此就是阴阳出没升降作用。所以,阳气出水盛于木,阴气出火盛于金,凡属修大道之人,必须采集四时之正气,修炼胎息先必明白动定二息,动息就是腹式呼吸,顺或逆式呼吸;定,就是入定后忘我呼吸或闭息;动息为阴、定息为阳,修炼时,必须做到心定力定、神定息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
釋德範中華佛學研究所提要《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分別在第10、41、43個夢相解說中出現「謗法」一詞並且提出如何清淨「謗法」所引發的惡業。由於「謗」一詞的藏譯語可說完全跟漢譯語詞不同,還有清淨「謗法」業報特殊的方式,引發筆者由語言學、思想層面與宗教現象切入研究。粗略的結果是:從語義來說,「謗法」的梵語可能是“pratik.sipati”、“pratibaadhati”、“du.saka”等詞;就實際的行為方面,當行者自己「不相信」「法」而「捨棄」、「遠離」、「拒逆」或是提出某個法門非佛所說、阻止他人學習,就稱之為「謗法」。不太同於現今「造謠」、「惡罵」的詞義。就教義發展的層面與宗教現象而論,《淨居天子會》特殊的「謗法」清淨方法,是編輯者有意消除比該會更早集出的《般若》、《法華》等經典——絕對的權威與護法的熱誠——造成的在信與不信者之間豎立一道隔絕的籓籬。其方式是行者保持正直、無礙心與親近、供養說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