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尘(兄弟)————红尘错楔子(沧澄)我总喜欢望向南方,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它曾经是我的故乡。可是经过那么多那么多的事后,我知道我无法再踏足那块土地了。听别人说,爱是很神秘的东西,它甜蜜,酸涩,那种变化无常的味道让很多人都想去品尝,我也一样。可是我的爱,它总是不肯眷顾我。我不得不放弃了它。回忆,从此成为煎熬。幸福,变为一个美好的传说。爱,一个人的痛,两个人的苦。行过凡尘那一段路,只让我明白了这一点。<一>(沧澈)我生于盛朝的帝王之家.可是在那个宫廷中十年的生活,却让我看尽了这人性丑恶的一面。溟蓝虽为盛世之国,可谁知这皇室之中却是异常的阴险黑暗。每个人都想着得父皇的恩宠,为了这个使尽浑身解数,为了少一个和他争抢的人不惜使计陷害手足.我对这些种种感到厌恶,从不希望和那些人有所关联与接触。可是往往你想置身事外,却越是会把你拉扯进去.我为父皇所最爱的妃子所生,偏偏母亲又是早逝...
憨山首楞嚴經懸鏡序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啟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尅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原。莫斯為要。慨夫文詞簡奥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麤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
修行前提要 佛教的定义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慈诚罗珠堪布的讲解)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旧历的清明节,我们选择在这一天启讲《净土大经解演义》。这个名称对一般人来说好像很生疏,佛门的老同修知道,“净土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现在有九种不同的版本,我们所选择的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依照朝代先后来排列,这是最后,就是第九个本子。“解”是注解,夏老的弟子黄念祖老居士注的。这个缘起也很不可思议,《无量寿经》在大乘教里面,佛门里面就感到很稀有。为什么?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了许多经论,老人家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重复讲了好几次。在中国翻译的,我们在译经目录里面看到有十二种,那是翻的次数最多的,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十二次的翻译。当然同一个本子有多种的翻译,里面的文字当然不一样,内容肯定是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这我们在《大藏经》里面都能看到,那是同一个...
略论佛教本体哲学 胡晓光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关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不过佛教的本体观与一切世间学术之本体观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称得上与世间法不共,才称得上是究竟圆满的本体哲学。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轮,二是瑜伽唯识有轮。然而在中国,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这三个宗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本文试图对大乘佛教的各种体论做一番逻辑分析,从而澄明佛教本体的本质规定。 一、何谓“本体”? 本体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学的本体是一个共相本体,即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理则。科学的本体是一个殊相本体,即万象森罗的分理。在西方哲学史中,讲本体有两大哲学主义,一是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二是唯心主义哲学本体论。在印度哲学史中也是如此,它们都把本体当成生因来讲,也就是把本体论...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胡晓光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基本原理上则是绝对相同,都是基于佛陀所开创的缘起义而展开的。有宗是与空宗相对的学派,其立论维度在“有”上,所以称为有宗。佛法是讲辩证思维的,空与有是缘起无碍的,在俗谛上空有是二,在真谛上空有一如,有宗与空宗的关系就是如斯。在印度大乘佛学中,只有空有双轮,别无其它学派。唯因空有是相辅相成至极圆满的,无需别立宗义。有宗晚出于空宗,但对空宗义理则能全承其要。法相学就是有宗的中观学,它继承和发展了空宗中观的般若思想,如法相学的三自性理论就是对空宗的二谛论的超越。有宗的精纯在于唯识,唯识学...
玉峰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西归直指卷首 怀西居士遗像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旦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旦则茫然不知何以报也。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结往生净域之缘。想先生在紫金台中,当遥为一笑尔。 道光庚子季冬朔后一日,虞山 张尔旦(眉叔) 维大居士,生康熙时。辩才无碍,能以法施。笔舌并用,霆掣电驰。三教典籍,悉诵悉知。云涌其气,澜翻其词。为如来使,作大导师。嗟嗟末法,众生愚痴。苟非菩萨,孰吼同狮?没归安养,我生讵迟。著述万言,启发是资。昔闻论说,今瞻逸姿。筇(qióng)笠西行,飘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则称私。稽首涕泣,名同佛持。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虽图像,因缘在兹。彼有愿力,难可议思。绘形所现,涌莲华枝。孰能顶礼,摄受以慈。亿众...
赤松子中诫经 (白话译文部分) 轩辕黄帝叩头行礼,问赤松子说:“朕见到众多百姓禀受的生命何等的不均匀!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有的命长,有的命短,有的突遭枷锁牢狱之灾,有的久病缠身,有的没有病却突然死亡,有的长寿且有福气,如此的不均等,请先生为朕辨明是何原因。”赤松子说:“众人孤孤单单,各人顶着一颗天上的星宿,星宿有大有小,分别主宰人的身体,决定其长短盛衰,贫富死生。做善事的人,善气包裹着他,福禄恩惠跟随着他,众多邪恶离开他,神灵卫护他,人们都尊敬他,他就远离了祸害。做恶习事的人,凶气笼罩着他,灾祸跟随着他,祥和吉庆避开他,恶星高照着他,人们都厌恶他,衰败忧患之事一齐集中到他身上。人每天用心行事,做了邪恶的事,暗中触犯了天地禁忌,受到罪谪谴责的错事积累起来,不止一件。朝夕做恶事的人,人的司命之神回奏天上星辰,就会夺去他的寿数,天上的阳气离开他身边,地上的阴气...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又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共同使用的;但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却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对之采取了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作简单概括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