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离相论 龙树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一切佛。我今略说菩提心义。至诚顶礼彼菩提心。如勇健军执胜器仗。其义亦然。而彼大菩提心。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我发菩提心亦如是。所成乃至坐菩提场成正觉果是心坚固。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如是观想如是发生。我今赞说菩提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息轮回苦。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得涅槃。为欲圆满如是胜愿故。安立自相正体因故。入第一义真实观故。彼菩提心无生自相。是故今说。所言菩提心者。离一切性。问曰。此中云何离一切性。答谓蕴处界离诸取舍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来不生。自性空故。此中云何谓我蕴等有所表了。而分别心现前无体。是故若常觉了菩提心者。即能安住诸法空相。又复常所觉了彼菩提心。以悲心观大悲为体。由如是故。于诸蕴中无我相...
禅悟思维刍议 作者 : 胡晓光 现代思维科学(包括心理学)把人类主体思维从性质上划分为三类:一、逻辑抽象思维,二、形象直感思维,三、直觉灵感思维。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直感思维是属于人类理性认识思维系统,直觉灵感思维是属于人类非理性认知系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主体意识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是大脑的机能,这是科学的结论。 佛学对思维的认识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佛学的认识来源于禅定体验,是生命的自我觉照。佛学认为思维别有心识为自体,大脑是生理器官,大脑本身不能思维,充其量大脑可当思维的工具或物质载体。再者,科学对主体意识心理认识范围也比较狭窄,仅研究六识内一部分问题,佛学则不然,佛学广泛探究了七识、八识诸问题,远比科学更周详。科学由于研究范围的狭窄和生物机能观念的桎梏,所以在理解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时,都把它们纳于大脑生理机能范畴来阐释,就必然决定了科学很...
在现代化的工商业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道德问题也非常棘手。若没有适当的规范,将造成经济动乱、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等现象。目前流行的顺口溜说:「十亿人民九亿倒,另外一亿在思考。」可以反映出中国现今的乱象。因此,有关「工作伦理」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广义而言,工作伦理应包括「主仆关系」及「职业伦理」两部分。前者是讨论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主管与部属之间的互动关系。后者则探讨职业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问题。〖 主从关系 〗在中国传统伦理教训之中,除了强调勤劳、刻苦、忠心的态度之外,并没有发展像家庭伦理一般详尽的「工作伦理」来。但是这种传统的工作态度,已使中国人在海外都能发展出令人赞叹的事业来。然而如今在中国,由于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日子过久了,年轻人那种勤奋、敬业的精神已几乎消失贻尽了;取而代之的是好逸恶劳、投机倒把的态度。这对中国推动经济改革及现代化,...
关于修炼和修道,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点认识上的偏差,就会造成几十年的荒废和迷途,可以说是必须明了的事情。当然,每个人的渴求不一样,有些人修炼不是为了修道,有些人修道却不修炼,这都是跟各人的觉悟和人生选择有关系。无论怎么选择,都是每个人的自由,但要明白这些区别,才能做出正确于自己心愿的选择。修炼和修道区别非常大,但它们也有很深的联系。修炼(包括气功)是对身体的锻炼,和对人体潜在能力的挖掘,是这个世界潜在规则的外在体现。而修道,则对生活、工作、社会、修炼、善的、恶的……一视同仁,并不分别,通过在这些过程中,对世界种种规则的观察验证,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脱离于这个世界的规则。...
作者:月溪法师摘要:释觉开(惟力)摘要前言月溪法师是已见性的人,在一九六五年圆寂于香港九龙(输入者注:月溪法师的金刚不坏之身现供奉在香港万佛寺,生前悟道弟子8人,皈依弟子50多万)。他著《大乘绝对论》是有意要帮助西方人进入佛法。原著举出许多著名的东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主张和思想,但最高的思想也没有离开相对的范围,能够接近绝对的就更少了,至于能够进入绝对的连一位都没有。论中所述有关西方哲学的辩证法,都徘徊于相对的范围(即一念无明),其中也有人推论到无始无明。但尚未有人能达到究竟绝对。这一切都是不懂实行的路线而只靠脑筋推理,所以月溪法师用释迦牟尼的辩证法加以证明,并介绍实行方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传授的直接禅法。如果西方人肯跟着来实行,就将会打破无始无明而进入绝对存在的宇宙。...
论赖耶受熏和持种性 空 阿赖耶识为一切法所依,列为唯识学要位,但小乘学者并不承认它,只说六识。法相唯识学为什么要在表面心外更立潜在“心”呢?原因在于只说祖显的间断六识,不能一贯的如实的说明因果的关系,必须立个微细的相续的潜在心,方能具体的说明众生的生死相续。假定没有一个常恒不断的相续心的存在,所谓生死轮回就无法建立,故“心”在唯识学上是十分重要的。“心”(阿赖耶识)是一不具体形而能普遍摄持诸法的一种精神作用,依其作用可分为“受熏、持种”两类。现简介如下: 一、受熏 受熏是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受前七转识的熏习。熏是击发义,习是数数义。前七识心王、心所起现行时,其势用强盛者,则于生起之刹那,能数数击发第八识。植其气分于第八识自体分中,而发生新种子,并使本有种子熏发而增长。此数数击发之历程,有似于花熏苣藤,是名熏习。苣藤受持其香,然后榨取之,便成香油。此以苣藤喻所熏之赖...
2006-10-10 08:54:50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对谈,1948年……克里希那吉和尼赫鲁坐在面朝壁炉的沙发上,弗莱德曼和我坐在沙发旁的椅子上。我们看着这两张高尚、纯朴而又优雅的婆罗门脸孔,在火光中相互辉映——一位来自北方的高地,另一位诞生于安德拉邦南方最古老的山区。他们的脸庞看起来如雕塑一般,细致光滑的肌肤,衬托着美好的脸型和生动的表情——先知的眼神显得遥不可及,充满着慈悲与空性;另一位则满怀剑拔弩张的生命力。尼赫鲁是位浪漫的行动派,他有高度发展的心智,他充满着关怀,不眠不休地献身于政治,他很想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追寻那未知的领域。...
「一切都是空的」——在某些人心中,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在这些人的意见,人生忙著工作,忙著吃,忙著穿┅┅,实在毫无意义。过去,流传一首通俗的 [P274] 『醒世歌』。开头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说什麽∶「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说∶「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这是多麽失望,多麽空虚呀!「一切都是空的」——人生毫无意义,与佛法的「一切皆空」,解说上是完全不同的。『醒世歌』代表的看法,一切都归於失望,幻灭,人生毫无意义。而佛法却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绝对意义,肯定其相对的意义;更深入的,揭示人生的绝对意义,而予人以究竟的归宿。...
正文 前言“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帖前2:13-14)。假如在圣经中找不到别的经文,只有这一段,我想我们也一定要接纳并且承认神拣选的伟大真理。普通的信徒,对于一般的教义,都很乐意接受;但对于拣选的道理,却总怀有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成见,加以反对。有许多牧师,在讲台上根本不敢传讲神拣选的道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不“实际的”讲论。这种态度实在是违背了真理。神所启示的真理,都是有其内在的意义的。在圣灵的感化之下,圣经每一部分,都能作为讲道的好题材:因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都是为了我们属灵的好处而写的。...
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略探昌 如 内容提要:“十重唯识”是法藏大师在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中,为了解释有关“三界唯心”的问题而提出的。“十重唯识”中,法藏大师从华严宗的角度,借助唯识法相宗相关理论,展开了“十重唯识”的论述,从而阐明华严宗唯心之旨。本文将对“十重唯识”文本及相关的思想,进行简略地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十重唯识 空有不二 果相 作者昌如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序言 十重唯识是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公元643—712),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为了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第六现前地的“三界虚妄,但一心作”一文时而提出的。十重唯识即是(1)相见俱存唯识,(2)摄相归见唯识,(3)摄数归王唯识,(4)以末归本唯识,(5)摄相归性唯识,(6)转真成事唯识,(7)理事俱融唯识,(8)融事相入唯识,(9)全事相即唯识,(10)帝网无碍唯识。...
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 李缵铮记 此次省会四众。暨各大护法。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虚云知识浅薄。愧不敢当。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第一敬辞欢迎。第二敬谢请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诸代表承诺。虚云始敢下山。到达后。蒙各界诸多优待。六榕寺地方窄狭。光临者每不及应接。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无用无能。无话可说。无法可说。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何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发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渡。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
引言 创巴仁波切 下面一系列的演讲,是于一九七○年秋及一九七一年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Boulder)市发表的。当时我们正在筹组博德市的禅修中心噶玛藏(Karma Dzong)。我的学生虽大多热望修道,但对修道一事也满怀惶惑、误解和期盼。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我的学生概括说明"道"是什么,以及提出一些警告,教他们预防修道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如今看来,出版这一系列的演讲,似乎有助于那些对修道已感兴趣的人。正确修道,是一个非常细密的过程,不是天真地投入即可有成。歧途甚多,曲解道心和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道心的情形,都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发生;我们会欺骗自己,自以为是在发展道心,其实是在用修道法来加强我慢。这种根本的曲解,可称之为修道上的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