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学些什么,怎么来修行,庶几能证得个预期的结果。古德说:“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学佛初步的因——“为什么来学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将来结果就不得圆满,非但修行时要走弯路,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知见正是学佛的第一要事。我们上次已经讲了很多,怎样修行能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怎样保护,进一步怎么放任。但是,大家对这点还是不甚理解,所以有人给不修正法的人说些相似神奇的话,一拉就拉过去了。现在这个时代,魔法横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恶的人使用种种花样来骗人,榨取钱财,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见第一要正,免得上当受骗,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还是要再讲知见正的重要。...
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
—唯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唯识宗大意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此宗之名称有五,一约辨相,名法相宗。此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立以决择判断诸法之体性相状故。法者万法,略为百法。相者性相,具有万相,略为三性。百法一一具有此三,论究此道理故,名之曰法相宗。二约所明理,名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之曰中道宗。三约摄机,名普为一切乘教宗。小乘唯声闻缘觉二乘,般若唯为大乘中根机类,此宗显了说三乘凉声闻缘觉菩萨)同说观法,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之曰普为一切乘教宗。四约显理,名应理圆实宗。此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立。所谈教相观法,俱应胜义理,圆满真实故,名之曰应理圆实宗。五约观行,名唯识宗。此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所立。且约法相,则有五法事理五种唯识等。又约观心,则有五种唯识观等。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约归一识。...
沈海波 一、小引 因明学向为人们目为绝学,研究者不多,即便是在因明学初入中土、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的人数和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之少。台湾湛然寺水月法师《中土因明二期概略》曰:“唐代,译输移流,群僧探究,岂属偶然。一代盛世,研究因明者约38人,注述78部。”[1]这种研究的规模,与当时庞大的佛学界相比较,实在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近代以降,因明绝学渐显复兴之势。但对于因明学史而言,有关的研究还是不足。近五十年来,学者们关于因明学史的研究论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较有价值的也仅有数篇,如:虞愚《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2]、吕澂《因明学在中国的最初发展》[3]、沈剑英《因明学的产生、发展和东渐简论》[4]等。...
第一章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概述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又称金刚亥母拳法,为藏密噶举派(白教)“金玉不易、轻易不传”的一套大法。 我有幸得恩师传授这套大法。“大”者为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智慧、圆满,足用终身。“金刚者”,金中之精也,坚不可破。为宝中这宝,修持能行五方之气、五方之光,能净、治身,脉之气,去全身之浊气,断一切烦恼、延年益寿、获金刚不坏之身。“瑜伽”者意为相应,即身、口、意三密相应,天人相应之意,是思悟佛法超的修持方法,修之可祛病、健身、常乐、长寿,增智开慧。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特点:一、 本法包括“大圆满”、“大手印”所修每一座“妥嘎”(色法,把物质、在人指身体)、“且却”(心法,指精神)“色心不二”(心物不二、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三部分核心内容。长修者,会达到心理安祥的境界,安祥是生命源泉,活水。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百病从心生“,心安气足,气足血旺、...
达吉上师讲授一、九种心理状态①在禅修的开头,行者长养第一种心理状态—“初住”。此时的心只有些许的稳定,行者找到目标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飘荡到别的地方去了,但你要把目标找回来,散心,提起,如是反复为之。当你正修长养止观力,最后你会发现,你的浮想会比以前更多,似乎愈修愈增长心理的散乱。但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不应该以为这是过失,相反地这是一个好的征兆,因为现在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里发生些什么事了。比方说,你在某处的外面,只要你不特别注意而只是坐在那里,任心飘浮,做些不着边际的白日梦,你不会注意到是否有许多人、车来来往往。你不会特别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许多车辆通过,这是因为你不关心的缘故。但是,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个地点,真的好好注意通过的人、车数量,你会发现交通流量真大。你可能会说:“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以前是你不经心,而现在你却注意在看。...
侍者惟因笔录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们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
序希伯来书的作者曾论到一群因信心忍受苦难的人,他称他们为“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对彭柯丽女士,我亦有同样的感觉。神免去她的死,将她当作礼物留给我们这一代。我们不但能由她身上支取灵感,她也成为我们勇敢的榜样。我们实在很难将柯丽奉献的生活讲解得清楚。世上还有许多爱神的人,他们身受逼迫之苦;柯丽女士却带着智慧与优雅的步伐,行过这条逼迫的火途,留下一个真正“殉道者”的标记。因为她爱耶稣,因为她肯为十字架的缘故完全地献上自己,她才能行过人类最污秽的一章历史,将饶恕的真义彰显给世人看。正如圣经上所说的:“因为祂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柯丽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基督受苦的精神成为她生活的榜样。...
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净土宗来源,属密宗莲华部心要,在印度本有此法门,但未开宗。中国净土宗则由东晋慧远法师依经发起念佛法门而开宗。 净土宗本有三经:阿弥陀经(小本)、观无量寿佛经(中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口译,由其四大弟子关中四杰写成中文。原经名本是: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因为经名太长,故其弟于善体经义,简短易记,方便流通,将其缩短为「阿弥陀经」,改得很好。而原经文中「执持名号」之「执持」二字是误释的,应当作「念持」,这是鄙人对照藏文经典发现的。「执持」之梵文是「阿陀那」,是阿赖耶识之别名,此识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