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一)前言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古佛」,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在童年出家时的江苏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圣菩萨,原系唐高宗时代由西域来华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据《宋高僧传》的记载,他曾现十一面观音像,所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少年时很笨,虽不像佛世的周利盘陀伽,佛经说他三个月诵不会一首偈,教他「扫帚」两个字,记住了扫字便忘了帚字,记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扫字,但他毕竟由于佛陀的有教无类而证到阿罗汉果。可是,据我母亲说,我到了六岁才会讲话,到了九岁才开蒙读书,当我十三岁出家之际,仅仅是个初小四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出...
作者:佚名 家传太素脉秘诀序夫宇宙之寥廓。莫能穷其涯际。然阴阳神鬼之运输。雨露风雷之灌溉。花卉之繁荣。日月之明晦。甚之河海渊源。蜃楼万变极大内之幻观隐现。细之杜宇悲春。雌鸠唤雨。种种色像。各尽其致。噫。此皆一脉为之橐龠。消息于其中也。岂吾人一身。为天地生民立心立命。担千古道脉之继。纲常礼乐之宗。超万物独钟其灵。而秉彝反异耶。故藏教云。父母及子相感。业神入胎。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长生。从一七至五七日。生五脏上下气。通身前身后。左右二边。各生脉五十条。一身之中。共、八百吸气之脉。至是皆具。通诸出入息气。盖此身与造化同流。左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阳生于子。火实藏之。所以三焦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过重楼通之左右手。呼吸之有浮沉迟数。可占其休咎生死疾患。莫得秘藏。是太素之所以有七珍九候。析五行之微。辨八节之候。何其明且备也。虽然。呼吸即阴阳运输...
虛雲老和尚甲、敍意乙、持戒的功德 一、總論 二、別說 1、持不殺戒的功德 2、持不婬戒的功德 3、持不盜戒的功德 4、持不妄語戒功德 5、持不飲酒戒功德丙、犯戒的過失 一、總論 二、別說 1、犯婬戒的過失 2、犯殺戒的過失 3、犯盜戒的過失 4、犯妄語戒過失 5、犯酒戒的過失丁、餘義 一、總結上文 二、開遮持犯 三、懺已還淨 甲、敍言 戒的意義,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惡五逆的罪惡,如防流水,似護眼珠,滋長善法,是名戒義。大集月義經說:“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休息義是戒義,盡義是戒義,滅義是戒義,此諸句義,名為戒義。”釋尊將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去世後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傳!但是佛教律藏中,關於律學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
序20世纪30年代前后,藏传佛教之西藏密宗在我国汉区崛然兴起,康藏各大德纷纷率众到汉地传法不下数百种;许多僧俗远赴藏区学法,懂藏文和英文的知识分子乘时翻译密续,法本甚多。此后数十年,康藏不少活佛和金刚上师到国外弘法,远及欧美。诺那、贡噶等活佛的一些汉族弟子以其传承所得在海外继续翻译及深研密续,贡献良多,使藏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上瑜伽主要法门得以大致详备,其中,尤以大手印、六成就法和大圆满及有关本尊法最为殊胜。有读者来信说,我的书整理和介绍的法门太多、太广、太高深,初学者感到无所适从,下手为难。这一意见不无道理。但是,读者须知,我编写这一系列密宗著作的目的,在于在内地恢复本世纪各大德已公诸于世的无上瑜伽部主要密法,使它们重见天日,以及把海外数十年来研究藏密的成果介绍给内地读者,我必须赶在高年而仍有精力时完成此一任务。此外,在我已出版的书中,并不缺乏入门初阶的密法,有...
周昆是参加秋收起义后首批上井岗山的老干部,曾任红8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太原沦陷后,115师奉中央的命令开赴吕梁山建立晋西根据地。1938年2月间,115师周昆参谋长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领取了6万元军费,这是国民党政府发给115师的最后一笔经费。会后,周昆将一个挎包交给警卫员,说:“这是重要文件,你马上回去交给作战科王科长。”警卫员回来把包交给115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他打开一看,不是什么文件,而是3万元纸币。内有一封短信,周昆在信上说“共领取了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周昆携3万元钱潜逃了。他为什么会突然潜逃一直是个谜,说他贪财吧,只拐走了一半经费,事情没有做绝,可能是怕过艰苦的战斗生活。解放后组织上对他进行过调查,当时在他湖南平江老家,调查之后证实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组织,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革命行为。周昆潜逃后,第115师参谋长一职长期...
地持義記卷第四 發下對釋之。應先解釋道品之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有二。一別明大。二種種下明於諸乘皆悉具知。初言依四。所攝道分約前明後。前四無礙是大乘慧。依彼前攝三十七品。即是大乘三十七品。如實了知而不證者。正顯其相。於彼身等窮照其實不取有相名如實知。不著無相名不取證。以知不證不同小乘故得為大。下明菩薩諸乘悉知。種種亦知總以標舉。三乘不同名種種乘。三乘巧行名為方便。菩薩於此亦如實知下別釋之。聲聞方便大乘方便釋種種乘。聲聞緣覺同名聲聞。聲聞方便如實知者。別明知小。如聲聞地指同小說。云何大乘如實知下別明知大。先問後釋。釋中先明身念處觀。後類餘念及餘道品。菩薩住身是其止也。言身觀者是其觀也。不於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廣前止也。身相非一故云身身。於彼身中不取有故名不起妄。不取無故亦非非性。於彼身下廣前觀也。於中有二。一觀真諦。二觀世諦。言於彼身離言自性如實知者。...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果 清 一、概说 唯识宗的要旨是:—切诸法,皆是唯识中道。唯识宗认为:诸法实相有二个方面:即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无所有.这样远离有无二边以为中道。 唯识宗是以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对於诸法的现象舆本质的问题,唯识宗用二种方法来说明。一种是肯定的说明法,一种是否定的说明法;肯定的说明法为。“三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否定的说明法是。“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三性三无性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形成唯识宗识有境无的中道思想。佛法的中道是非有非空,简择偏有偏空的意思。唯识宗认为—切诸法,无一法偏有,无一法偏空,无不具足中道妙理。下面分别从三性三无性;略述唯识宗的中道性。...
作者:赵冰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概述 怏怏华夏大国走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康乾盛世"的光辉渐渐落下帷幕的时候,没落的大帝国迎来了挑战,腐朽的清王朝进入了中国的近代史,这场百年近代史是从一个名叫鸦片的毒品开始的,1839.6.3清朝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禁绝鸦片烟,给了西方第一个兴起的资本主义大帝国英帝国以口实,终于在1840年六月下旬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表面是因为鸦片问题引起的,实责是因为贸易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的积累所需要而把"胃口"伸向了东方古老的大帝国,1842.8.29终于以清政府的软弱妥协而签订了中英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东南沿海就被资本主义的大炮打开了,1845年开放上海租界,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要民主,要自由,要和平的历史,1841年的广州平英团运动敲响了中国...
妙境长老生平简介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创办人上玅下境老和尚,东北黑龙江省龙江县人。生于一九三○年正月,于公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秩晋五,僧腊五十七载,戒腊五十六。 入道因缘 师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号觉道。师常至二叔的庙上随众作课,故接触佛教之因缘甚早。 师八岁至十六岁于私塾研习《四书》、《古文观止》等汉文课程,奠定坚实之中国古文基础,建立后来研读汉文佛典的优势。十六岁后转读正规中学,接受英数理化、世界史地等现代课程的熏习。 佛学院参学时期 1946~1956 十八岁,在二叔引导下,就读吉林市观音古剎佛学院。是年十二月初八,依止惺如老法师薙发出家,法名妙智,号仁奇。一九四七年农历三月,赴长春般若寺戒会,依倓虚老法师受具足戒。其后,战乱动荡中,佛学院停办。一九四八年正月,师展转赴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依止倓老学习,心中充满希望...
章力生目录:封面人物(图文)“真理斗士”章力生第一章 生物学家的宗教观 ? 1. 阿伽西(Agasiz,Jean Louis) ? 2. 林诺斯(Karl von Linnaeus) ? 3. 雷约翰(John Ray)第二章 科学家的宗教观 ? 1. 牛顿(Sir.Isaac Newton) ? 2. 惠斯登(William Whiston) ? 3. 英国科学会 ? 4. 帕斯卡(Blaise Pascal) ? 5. 万尼瓦尔(Dr.Vannevar Bush)第三章 天文学家的宗教观 ? 1.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 2. 赫希尔爵士(Sir John F.W.Herschel)第四章 地质学家的宗教观 ? 1. 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 ? 2. 赖爱尔(Sir Charles Les Lyell) ? 3. 赫富密勒(Hugh Miller)...
(一~五划)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自序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通达唯识之学,谈何容易?唯识学所依的典籍,由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有‘六经十一论’,‘一本十支’之学,及揉杂十大论师释论译出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以及注释识论、述记等许多注疏。读唯识书,须于众多典籍中,综理出头绪;于繁琐名相间,分析其差别义。因之诠释名相的辞书,就成为手边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许多唯识学名辞,并不具备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