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已有 20 年了。从 14 世纪的 40 年代起到 17 世纪的 60 年代止的大约 300 年间,精确地说是从 1368 年到 1644 年的 277 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 1126 年自从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中华帝国后期史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本地王朝和外族征服者王朝的这一...
教言汇集 目 录 赞戒论.....................................................................3 佛子行.....................................................................13 胜利道歌..................................................................21 菩萨宝鬘论...............................................................23 三主要道论...............................................................27 修心八颂..................................................................31 三十忠告论...............................................................33...
佛教史序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的初期,还不可能产生宗教。①从没有宗教到产生宗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它历史地产生,也将历史地消亡,它也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不能悬空地存在着,它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宗教也必须生存(传播)在一定的民族和地区。宗教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历史变化了,宗教也发生变化。宗教生活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制约。历史上有些民族原先共同信仰某一种宗教,由于政治的原因,有的被迫,有的自动改信了另一种宗教,这类实例很多,中国有过,外国也有过。那种认为宗教是永恒不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认为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牢固结合,永远不可改变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但不能等同。...
一叶悟禅机,乐土来当下心游万仞还一念,身历千劫归净土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清净五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野 域风赋清鹤 吟催心急闲 向玉阶站云 舞多迷离空门自古人不空,都在红尘里俗是心在俗中就是俗呀出了心俗就不是说俗了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一天开示开始时的障碍~内观禅修的目的~为何以吸呼作为入手处~心的本质~何以会有障碍及如何克服~应注意事宜第一天会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适应整天的静坐禅修,但主要是因为你们开始学的这种静坐,是要你们觉知呼吸,除了观察呼吸没有别的。如果在觉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断重复某个字句、念咒、或持诵神佛名号,或是观想某位神或菩萨的形像,也许会较快较容易集中心念,而不会有这许多的不适。但是,你必须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去调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观想。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限制,是因为内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集中心念。心的专注只是助力,帮助引导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净化内心,根除内心所有的染污与不净,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得到完全的证悟。...
引子 包待制出身源流 诗曰: 世事悠悠自酌量,吟诗对酒日初长。 韩彭功业消磨尽,李杜文章正显扬。 庭下月来花弄影,槛前风过竹生凉。 不如暂把新编玩,公案从头逐一详。 话说包待制判断一事迹,须无提起一个头脑,后去逐一编成话文,以助天下江湖闲适者之闲览云耳。问当下编话的如何说起?应云:当那宋太祖开国以来,传至真宗皇帝朝代,海不扬波,烽火无警,正是太平时节。治下九州之内有个庐州合肥县,离城十八里,地名巢父村,又名小包村。包十万生下三个儿子,包待制是第三子。降生之日,面生三拳,目有三角,甚是丑陋。十万怪之,欲弃而不养。有大媳妇汪氏,乃是个贤名女子,见三郎相貌异样,不肯弃舍,乞来看养。不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抚养包公,近有十岁。...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参见彩图插而第2页)。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宣政元年(578),北周宣帝继位,立杨坚的长女丽华为皇后。以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杨坚留守京城,因此位望日隆。 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多聚美女,以实后宫”。立了五个皇后。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内至宫女,被杖打、诛杀的人很多,以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①。这种情况对杨坚夺取政权自然极为有利。 本来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汉族士人的力量。 杨坚系出弘农杨氏,是士族中的高门,拥有宗兵(杨氏私兵)多至三千人。他在政治上是有一番打算的,曾经对密友郭荣说过“吾仰观天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②的话。他做定州总管的时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③杨坚觉得这样的时机虽然还没有到,但所结纳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
有道友与我谈论《坛经》中神会参六祖的公案。六祖用仗打了神会三下,问他是“痛”还是“不痛”?道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个菩萨(即通常说的得道者),他应该如何回答“痛还是不痛”这一类问题?道友自己的见解是:应该答“也痛也不痛”,这样可以“不落两边”。“不落两边”是《坛经》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在此经最后的《付嘱品》中,六祖嘱咐弟子们:言谈时要“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但道友或许粗心了,因为《坛经》中,神会正是回答“亦痛亦不痛”而遭到六祖的诃斥。当神会见六祖时,他首先问六祖,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于是六祖用仗打了神会三下,问他是“痛”还是“不痛”。神会回答:“亦痛亦不痛”。六祖诃斥道:“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这样看来,“亦痛亦不痛”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回答。...
唤醒、了睿辑录 彻悟大师遗集卷上 彻悟大师遗集卷中 彻悟大师遗集卷下 彻悟大师行略 师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县人。族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靡弗采览。二十二岁。因大病。悟幻质无常。发出世志。病已。至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越明年。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圆具。次年闻香界寺隆一法师开演圆觉。师与会焉。晨夕研诘。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全经大恉。复依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妙得其要。后历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法华楞严金刚等经。圆解顿开。于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恉。了无滞碍。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磐石七世也。三十八年。粹翁迁万寿寺。师继席广通。率众参禅。策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驰南北。宗风大振。每忆永明延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