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所译《瑜伽论》之研究今昔(台湾)释惠敏 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法师行状》等记载中,可以知道《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之学习与翻译(647— 648)是玄奘赴印留学之目的之一。可是,我们考察佛教史上中日两国有关《瑜伽师地论》的注释情形,却必须注意如下两件事实: 一、玄奘的门下多着手于大部的注释,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渐有倾向以一卷一二卷左右的小部为主的趋势。这种小部,其目的并非作为一种注释,无宁说乃是为了整理百卷的《瑜伽师地论》,而以“科文”、“略记”等的形式来撰写,比较妥当。此盖因玄奘所传的“法相宗”,一向是以《成唯识论》为主之故。 二、在为世所知的注释之中,虽有单独解释《菩萨地》的作品,但《声闻地》的专门注释则付之阙如,此或许是值得注意的。即是有关《瑜伽论》之研究,可说佛教史上是几乎都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此一现象,在印度佛教方面也是...
内容简介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
请掀开经本第二页,先讲本经的玄义,这一部大经,自从光复的时候传到台湾以来,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第一次在台中宣讲,一直到他老人家前年往生,我们才继续提倡这个会集本。这个两三年来,一方面是诸佛如来的加持,同时也是十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所以大经能够在本省普遍的受到同修们欢迎。读诵、受持与日俱增,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过去有人说过,将来这个世间会有很大的灾难,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三个福地;这三个福地是不遭难的。那三个福地?第一个就是台湾,其次是新加坡、瑞士,,瑞士我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我去了很多,看看这个话是有一点道理的,我们晓得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讲的一部大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的大经。有这么多诸佛菩萨护念,这个地方当然不会遭劫难的。这是我们深深能够信得过的。今天在全世界,读诵、受持人数最多的是我们台湾,其次是新加坡,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在四年前,我们图...
尊者阿姜查[简介]尊者阿姜查出生于1918年6月17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绷.拉贾泰尼镇外一个小村里。在上完小学后, 在寺院作了三年沙弥, 之后还俗回家, 帮着父母务农。二十岁时, 决定恢复出家生活, 于1939年4月26日接受比丘具足戒。阿姜查的早期寺院生活, 是按着传统模式进行的, 主要是学习佛经与巴利文。 在他出家的第五年, 父亲病故, 这个事件直接提醒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令他深思。尽管他已读过经典, 粗通巴利文, 却似乎对苦的终止没有进一步的亲身理解。他于1946年离开寺院, 开始云游四方。他步行了大约四百公里来到泰国中部, 一路住在丛林里, 早上在附近村里托钵。 后来他在一家精修毗尼律的寺院里留住期间, 在那里他听说了阿姜曼, 这是位当时最受尊敬的禅修大师。阿姜查急于见到这位卓有成就的老师, 于是又开始行脚, 前往泰国东北部寻找阿姜曼。...
三寶無畏王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諸師長 敬禮地道到究竟 垂訓斯理釋迦王 為攝同分諸有情 略書地道諸建立 今此宣說世出世間無量功德所依根本,地道建立。先當略說三士道建立。此若專為自利,正求後世世間善趣,所立意樂,是殊勝下士道相。例如下士身中,通達死沒無常之心,及斷十不善之戒,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生善趣,故名下士道。若由厭背生死盛事專為自利正求解脫,所立意樂,是中士道相。例如中士身中通達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由依此道能令彼人住解脫位,故名中士道。 若由大悲自在而轉,為令有情皆成佛故,求正遍知所立意樂,是上士道相。例如上士身中大悲心增上意樂,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無上菩提,故名上士道。若是三士所修之意樂,於自身中生中士道,先須於此而修心者,是下中士共道之相。例如通達死沒無常及惡趣苦之慧。若是上中二士所修之意樂,於自身中生上士道,先須於此而修心者,是上中士共道之...
作者:许赛英 《灵山海会》2006年第1期发表了胡晓光《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我原以为在“初探”的名义下,胡晓光只是要对“真常唯心论”作出事实判断,但读完全文才知他的最终用意根本不在对“真常唯心论”进行事实判断,而是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其价值判断的最后结论,亦即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曰:“真常唯心论是附法外道,大乘正统正法是唯心和中观这两大车轨。”有鉴于此,我认为《初探》一文应该属于“护教学”的范畴,不是纯学术的,故而标题似应改为《真常唯心论思想批判》才较为贴切。 胡晓光其人我不曾谋面,也不知他在何处高就,但久闻大名,读过他的许多佛学论文,颇见功力,实乃我辈学习的榜样,比如,在《初探》一文中,他对“真常唯心论”所作的事实判断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我们全面了解“真常唯心论”思想的一个标准文本(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言“初探”实是他...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宪宗第三子也。母曰懿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遥领彰义军节度使。元和七和,惠昭太子薨,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惲,而惲母贱不当立,乃立遂王为皇太子。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陈弘志杀吐突承璀及澧王。辛丑,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司空兼中书令韩弘摄冢宰。闰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丁未,贬皇甫镈为崖州司户参军。戊申,始听政。辛亥,御史中丞萧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乙卯,尊母为皇太后。戊辰,京师地震。二月丁丑,大赦。赐文武官阶、爵,高年粟帛,二王后、三恪、文宣公、嗣王、公主、县主、武德配飨及第一等功臣家予一子官。放没掖庭者。...
公元1929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邁為大眾演說「漸進的修行系列」英譯:佚名中譯:曾銀湖(台灣)一、修習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佛陀說過,當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時,必然會徹底地敗壞無餘;但是如果放入聖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純淨和可靠,同時也是不能被抹滅和遮蔽的。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致力於正法理論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當我們已經訓練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無常-也就是它的煩惱塵垢時-它才會充分地利益我們-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避免扭曲或偏離了它的原始法義。二、追隨佛陀,在訓練別人之前我們必須先訓練好自己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m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昂旺敦振世间法就是苦。 第一步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脱世间的苦的。贪著世间的安乐就是苦,就会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 出离心第一步就要对世间安乐不感兴趣,随缘而适应。 第二步要认识世间安乐对我们的害处,要生厌离心。 第三步就要想到这些苦是由啥子来的。它是由烦恼而来的。所以我们非求断烦恼的方法不可!!!烦恼是执著有实有自性,一般佛法上叫我。只有无有实有自性的空慧才能断实有自性,要生空慧,必先有定,要有定,必须守戒。所以我们生无我的智慧,要修戒定慧。厌离生死轮回的安乐和想出离的心这就是出离心。要修戒定慧,证了空慧后出离心才算圆满。出离心就是要这样修。世人最贪著的世间安乐,正是我们要厌离的,要求解脱的。...
作者:annom今天又要加班,嘉鱼不得不感叹自己不走运。他SP医院做药剂师的工作已经三年,每次晚上的加班都是由他做,理由很简单:其他同事都要回家陪老婆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只有他27岁了都还没有女朋友,事业理所当然加班这种事都被推到他身上。哎,叹气也没有用拉,最重要的是尽快找个女朋友,然后尽快结婚生孩子,完成他老妈多年来抱孙子的心愿。可是说归说,哪有那么容易呢?特别是他这种娃娃脸,想交女朋友也……“嘉鱼,又是你加班?”林耀洋推门走进药房。“是啊,很可怜吧?”嘉鱼开玩笑的摆出楚楚可怜的表情。耀洋是他的同事,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其实他们一共也才认识一年,耀洋要比嘉鱼小两岁,就工作的时间来说也是嘉鱼的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