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無畏王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諸師長 敬禮地道到究竟 垂訓斯理釋迦王 為攝同分諸有情 略書地道諸建立 今此宣說世出世間無量功德所依根本,地道建立。先當略說三士道建立。此若專為自利,正求後世世間善趣,所立意樂,是殊勝下士道相。例如下士身中,通達死沒無常之心,及斷十不善之戒,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生善趣,故名下士道。若由厭背生死盛事專為自利正求解脫,所立意樂,是中士道相。例如中士身中通達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由依此道能令彼人住解脫位,故名中士道。 若由大悲自在而轉,為令有情皆成佛故,求正遍知所立意樂,是上士道相。例如上士身中大悲心增上意樂,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無上菩提,故名上士道。若是三士所修之意樂,於自身中生中士道,先須於此而修心者,是下中士共道之相。例如通達死沒無常及惡趣苦之慧。若是上中二士所修之意樂,於自身中生上士道,先須於此而修心者,是上中士共道之...
唐 道宣撰 30卷 续高僧传序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原夫至道无言。非言何以范世。言惟引行。即行而成立言。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表四依以承人法。龙图成太易之渐龟章启彝伦之用。逮乎素王继辙前修举其四科。班生著词后进弘其九等。皆所谓化道之恒规。言行之权致者也。惟夫大觉之照临也。化敷西壤迹绍东川。逾中古而弥新。历诸华而转盛。虽复应移存没法被浇淳。斯乃利见之康庄。缺有之弘略。故使体道钦风之士。激扬影响之宾。会正解而树言。扣玄机而即号。并德充宇宙。神冠幽明。象设焕乎丹青。智则光乎油素。固以详诸经部。诚未缵其科条。窃以葱河界于剡洲。风俗分于唐梵。华胥撰列非圣不据。其篇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神州所纪贤愚杂。其题引则六代所详群录是也。然则统斯大抵。精会所归。莫不振发蒙心网罗正理。俾夫骀足九达。贵踪望而可寻。徇目四驰。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释上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唯识典籍中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首先讨论了阿赖耶识的来源,指出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思想是直接依据大乘经教建立,批驳近现代学界出现的阿赖耶识演化论,说明了声闻教法中的轮回识体与阿赖耶识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其次,选取了唯识学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论典中关于论证阿赖耶识存在的内容,参照古德注疏及现代人的研究成果,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人们了解唯识典籍对于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提供了系统而又完整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三部论典关于阿赖耶识论证内容的比较,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异同。笔者以为唯识典籍对于阿赖耶识的论证,是随着唯识学弘扬的需要逐步完善起来的。其论证的内容及方式既有前后继承关系,又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各位牺牲假日来参加聚会,非常难能可贵。我想各位都希望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也都希望活得潇洒、自在、安祥。一、什么是修行? 提起修行,很多人都存有一份神秘感,认为此事不同凡响,是摆脱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行为;实际上,修行是非常普通、非常平常的事。 什么是修行?修行只不过是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而已。因为我们想错了会招来烦恼,做错了会制造罪恶;一个活在烦恼、罪恶中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就形同是一种煎熬、惩罚,这样活下去,岂不很苦?因此,才要修正想念行为,以去除烦恼与痛苦。 我们修行的目的,基本上不过是让自己活得潇洒、活得安心、活得自在;而在生活当中,摆脱多余的无奈,过“理得而后心安”的生活,如此而已!但是很多修行人,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修到老、到死,都没有修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是业障深重,有人说是根器不好……其实,...
Dhammapada 「法句」( dharma pada ),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a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a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薄 伽 梵 歌《摩诃婆罗多》之《毗湿摩篇》作者:毗耶娑(古印度)翻译:黄宝生 说明,从《摩诃婆罗多》的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章,共十八章,七百颂,称为薄伽梵歌。薄伽梵为对黑天的尊称,意谓尊者或者世尊。 《摩诃婆罗多》主要是讲述古代印度俱卢族和般度族在俱卢之野发生的一场大战,他们原本是堂兄弟,但为了王国的统治权而战斗。传说毗耶娑是渔家女贞信嫁给俱卢之子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一直在森林中修炼苦行,贞信与福身王生育的两个儿子花钏和奇武都没有后裔,于是贞信找来毗耶娑,让他与奇武的两位遗孀行房,生了两个儿子持国和般度,持国生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五子,分别为贡蒂所生的坚战、怖军、阿周那和玛德利生的孪生子无种和偕天。因为持国生来眼盲,般度继承王位,般度早逝,持国接掌王国,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继承人,但难敌使出阴谋夺权,经过许多年的纠纷,双方最终在俱卢之野血刃相见。...
徐文明 内容提要本文列述了诸家关于慈恩宗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指出慈恩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所代表的纯粹的发达的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着尖锐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慈恩宗的很快衰落反映了中国文化强烈的排他性,而本土化的佛教的盛行和对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屈从使得佛教的真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歪曲和遮蔽,也使伪经伪论流毒千载。佛教在今天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正本清源,在返本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消除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污染,恢复和弘扬正法。如今政治清明,儒家也丧失了主流意识的地位,不再有可能借助政治手段打击佛教,因此没有必要回避佛教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矛盾,而是要将佛教的真精神发扬光大,使之化导世俗(而不是随顺世俗)、提高世俗的重要力量,成为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