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二十五年四月在武进佛学会讲── 这唯识三十论的中心理论,即是阐述「唯识」。没有讲到论文以前,先检讨他的历史发展,明了论的内容──特殊的学理,以作佛学全学程的思想体系之研究,和观察唯识学在佛学上之位置;更探讨佛学各派的历史背景,主要原理,而决定唯识学真正的价值。 唯识学原理,原为佛说。在华严经里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与识,原没有什么差别的,心意识三者,并非各有其独特的性格,所以,在楞伽、密严等很多的经典里,都有讲到「一切法唯心」或「唯识所变现」。最明显的,像解深密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但根据经文, [P740] 这到底是怎样底说法?在本质方面讲,由识的功能所变;在现境方面讲,由种种识的分别所现。这在胜鬘诸经里,也都有讲到。具体的说,唯识的根源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至教量。佛在世说法,已构成「唯识」的明切观念...
攝大乘論章卷第一相不同有其十種。□□□□□□□□是其名也。名雖□□□□□□三。初之二種□□□□□□□□行相立名。後之五種就行體立名。行者□□□□□□□□□□□□依止。第二名應知相者。一義似前。又解。與三智相應名為應知□□□□相者。解順□□□□□名之為入。第四入因果者。初□名目證□□□。第五因果者。□□□□□□□□□□□異名為差別。第六依戒學相者。行託法起名之為依。又託真戒起修名之為依。防非止惡名之為戒。理中進求目之為學。簡大異小名為差別勝相。七名依心學相者。託法名依。又託真定起修名之為依。緣理不散名依心學。簡大異小名差別勝相。第八依慧學者。解心託法名之為依。又託真慧起觀名之為依。照達二諦名之為慧。簡大異小名為差別勝相。第九學果寂滅勝相者。酬因名果。果由同剋名為學果。法性不動名之為寂。果德離相目之為滅。超過小乘名為差別勝相。第十智差別相者。決斷名智。簡果因名為差別...
吕澂先生《金刚经三义》解读田光烈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 《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 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 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法之权智也。亦可分为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即诠释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经》是也。...
乘一法师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2007年接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脉,大师传法偈曰:常持诸佛无上戒,济世救人悟真如,乘愿应世弘圣法,一心不二普度生。在恩师茗山长老、本焕大师、慧律法师、晋美彭措法王、白玛格桑活佛、元音老人、徐恒志上师的提携开示指导下,从事禅宗、净土、密法的教学,讲授楞严、法华、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等大乘经论和修行法门,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常怀感恩心……二七第一天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今天是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一,农历是九月三十日,是第二个七的第一天。通过一个星期地打七,大家都有很大得进步,从大家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很欢喜,很轻安。你心虽然欢喜,但是不要说话哦。欢喜了就高兴,控制不住就要说话,找人谈我的禅定怎么样...
敬请登陆:luo8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第1节:中国传统文化作者: 姚淦铭 老子与我们同行 序 ◇魏淑青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惊喜地发现,很多电视观众越来越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是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明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气指数最旺的民间,去为普通百姓服务。 江南大学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教授,就是这些从象牙之塔走出来的学者中的一位。...
唯识学上的转依义戒 斌 唯识学以严密的逻辑思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引导人们依法修持,获得最高无漏果,离苦得乐,趣向自由解脱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关键在于转依。如《成唯识论》说: “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这里显示了唯识教施设目的所在。唯识的理论既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要我们悟证。如果说了却不付诸实践求证,又有什么用处?况且唯识的行证方法,大都是觉者经验之谈,只要依照方法去修学,一定能证得圆满菩提,所以转依在唯识学上是何等重要啊! 转依,既是入唯识性的方法,亦是修观的过程。《摄大乘论》云: “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慧,入唯识性。”须知宇宙的现象界,天:堂地狱,皆离不开第八阿赖耶识,乃至出世间无漏果报,也舍识上之杂染转智而生。转舍阿赖耶识中烦恼所知二障,显现涅粱菩提,这一舍一得,就是...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弘一大师文集—法义弘一大师著述人生之最后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佛法大意常随佛学人生之最后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
2004-03-10 小澂一 中国佛学,自唐五代以后日趋衰落,直到近代,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单看当时的大家,出家的法师有谛闲、圆瑛、印光、虚云、弘一、太虚、法尊、印顺、巨赞等等,在家的居士有杨文会、欧阳渐、吕澄、王恩洋、韩清净、周叔迦、袁焕仙等等。他们几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各个宗派,而且更有的是会通各家,另立新说。 为什么佛教那个时代能重放异彩?原因很多,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一是佛学自身的衰弊日益加深,到清末时已经相当严重。而恰在此时,西方思想随着物质文明涌入,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包括佛学在内的传统思想、信仰。佛学在两者的合力之下,必然会发生反动。可以说,那时的大家,无论是否自觉,都是对这两方面的危机作出了回应。欧阳竟无(渐)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的佛学思想一直自觉地回应着佛学的危机和机遇。...
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杂阿含经论会编总目次杂阿含经论部类之整编目次杂阿含经论会编(上)杂阿含经论会编(中)杂阿含经论会编(下)序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一二 杂阿含经的三部分..............................................六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 理迦(一)..................................一一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一八五 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二四六 修多罗──阿含──四部(阿含)..............................三一...